弘扬民族精神 创新民乐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提升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与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民族精神日益成为支撑个人发展与成长的精神支柱,更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高校应不断创新民乐教学发展模式与方法,促进民族精神与民乐教学相融合,实现对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促进民乐教学更具人文性和思想性,实现民乐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立足当前社会发展现状与高校民乐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从提升重视程度推动民族精神与音乐教学融合、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民族精神理解与内化、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创新民乐教学形式、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拓展民族精神育人维度、创新评价体系建设强化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着手,建立起系统性的完备民乐教育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与课程的改革顺利实施,提升民乐教学质效,切实推进民族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提升重视程度,推动民族精神与音乐教学融合

    中华民族精神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食粮,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优秀品格,也能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与艺术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因此,学院不断提升站位、增强意识,持续加强对将民族精神融入民乐教学思维与意识的培养,切实提升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对民族精神学习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学院对现有民族音乐教学形式与效果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自身教学优势与短板,明确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发展进程,并根据客观教学状况及时研究对策与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在思想意识与教育方法上作出改变,从民乐教学顶层设计上着手,提升民乐教育制度建设质效。另一方面,学院重视对民乐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开展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针对教师教学方法与理念进行专业指导,通过积极热烈的研讨,提升民乐教师对民族精神文化在民乐教学中重要性的认知,从思想意识与专业技能两方面加强民乐教师对融合民族精神开展民乐教学的重视与认可,推动民族精神在民乐教学中的传播与发扬。在此基础上,学院还为师生提供专业民族音乐教室与教育教学场地,积极配置教学工具、音乐器材等硬件设备,为学生学习民乐保驾护航,通过民乐学习环境的布置,促进民族精神与民乐学习相融合的氛围建设。

    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民族精神理解与内化

    课程思政开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与良好思想品质并重的意识,强化学生对自身意志品质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民乐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民族精神文化的理解程度,也能帮助学生体会民族精神与民族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在民乐学习上取得更加积极的效果。因此,学院积极加强民乐教学课程思政的开展。首先,加强对民族精神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知识与乐理的同时,深入领会音乐背后的精神内涵,加深对音乐创作时代与历史文化的了解,从专业角度与人文精神建设角度提升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感知。其次,提升民乐教学课程的互动性,引导学生针对作品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思想的探索,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深挖民乐作品的内涵价值,将民乐学习提升到新的思维高度。再其次,在民乐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增加民族精神与民乐创作关系的发展,鼓励学生将对民族精神文化的理解积极应用于民乐表达与创作之中,创作带有个人特质与情感的民乐作品,提升民乐作品思想的丰富性与个性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表达能力,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与转化。最后,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带领学生全方位学习领会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从学习到生活全面贯彻民族精神信仰,建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创新民乐教学形式

    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为民乐学习与民族精神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与平台支撑,促使民族精神文化得以通过更多形式走进青年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影响其思想与行为方式。因此,学院注重加强对新媒体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应用,以科技和信息技术为助力,实现民族精神文化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建立与传播。一方面,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及校园网积极宣传民族精神与民乐知识,建立专栏,开辟专区,为对民族音乐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帮助学生提升精神文化水平与民族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利用微课、慕课教学方式强化民族音乐教学信息化与时代化特征,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进度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制作专门的课件与教学材料,同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入,帮助学生以感兴趣的方式了解民族文化、领悟民族精神、践行民族品格,既提升了民族音乐知识吸收的效率效果,又切实有效地推动了民乐教学信息化发展。例如,积极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全过程,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列特色慕课,推动民族精神与民乐教学的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此外,学院还鼓励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民乐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与兴趣度,创新民乐教学方式与思路,通过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对民族精神交流与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在民乐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与认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通过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民乐学习的掌控感,在场景与故事情节中体会民乐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角色扮演与转换中体会不同时间、场景下人物的心情与感情,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体会和内化,推动民乐学习朝着富有感情的方向持续发展。

    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拓展民族精神育人维度

    民族精神与民族音乐教育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层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大有可为。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职责,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院注重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精神层面的渗透,将民族精神内核与民族音乐形式相结合,创造充满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学院推进“书香民大”系列文化育人课程建设深入发展,建设融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素养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使学生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美育等通识素质教育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五个认同”,进一步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利用新生军训、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效途径,推广普及《爱我中华》韵律操,以青年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着力拓宽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途径,进一步铸牢各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用学研优势,推动校地校企结对共建,加强产学研成果转化,提升以民族音乐服务民族地区建设的能力,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学生学习与生活增添丰富的文化色彩。例如,深入开展实施“民族团结结对共建促进计划”,积极引导不同院系之间着重围绕学习交流、文化交流、文体交流、实践交流、爱心交流等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结对共建”活动,带动激励广大学生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的行动自觉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注重把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帮助解决各民族学生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切实强化各民族学生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长成才志向。又如,结合学院实际和民族特色,策划组织一系列“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营造“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在学生中鼓励运用各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主题图片展、视频展播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组织开展“祝福祖国、展现各民族风采”的民族团结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使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积极打造品牌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民族音乐教学基础和优势,抓住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党员入党、团员入团等重要节点,通过“家园”“再见民大”“我从延安来”等主题教育晚会,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共识。

    创新评价体系建设,强化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方法,更能提升学生对自身发展与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坚持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民族音乐教学规律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需求,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对民族精神的重视程度与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在学好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民族精神的内化与传承,实现专业技能与个人品质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基于民乐教学规律与学生自身特点,建立客观评价的及时反馈体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民族音乐学习成效,明确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改革与创新,促进民族音乐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通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强化阶段性学习效果,明确发展目标与自身规划。另一方面,提升人文精神与意志品质考核占比,将学生对民族音乐内涵的理解与表达水平纳入综合考量,注重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检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道德水平,将学生的品德与品质作为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维度,以此督促学生重视对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强化自身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将专业能力发展与意志品质建设双管齐下的成长模式根植于学生内心,从心底树立起文化自信意识,自觉学习和发扬民族精神文化,为扩大民族音乐传播范围、提升民族音乐影响力贡献自身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