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善育 我们在行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是“童年院子”的主人 让孩子表现自己,让教师发现孩子。 近10年,促进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的指导文件及重要成果。

    上海市全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不仅提出“幼有善育”更高标准,更是将“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列为上海市的民心工程之一,为推进上海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由资源供给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按下“前进键”。

    保教质量,顾名思义指向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整体质量。保教质量提升,是一个立体、系统的大工程。上海学前教育在贯彻《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关精神,落实《关于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指示要求中,不断优化结构性质量、提升过程性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攻坚克难

    立足“儿童立场”重构儿童观和发展观

    突破游戏实践中“充分自主”问题——贯彻“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精神,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与发展。

    1988年,上海学前教育打破传统的6门学科,建立起指向一日活动的五类课程活动。“歌舞与游戏”作为一道“正餐”出现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2004—2008年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上海市教研室”)颁布《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编写《游戏活动(2—6岁)教师参考用书》、制定《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游戏”必须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并为全市教师“走进游戏、走近幼儿”架构专业成长的“鹰架”。

    近10年来,通过一系列驱动性问题,如“角色游戏为什么总是一条街?”“自主游戏,要教吗?”“孩子傻玩怎么看?”“9月1日,你和小班孩子一起游戏吗?”“游戏中到底有没有学习?”推进教师自觉反思长期以来游戏开展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推动教师正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上海市教研室聚焦游戏材料提供、游戏中的师幼关系、游戏中的过程观察以及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等难点问题,开展深度研究,激励教师以“最少的干预、最多的欣赏”支持幼儿游戏。 

    以游戏为切入口的探索鼓励教师发现孩子、爱上孩子,重构儿童观;引导教师反思自己、探索适合的教育,提升课程观。2018年,国家教育部门开展“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征集”活动。上海12个区域中35家园所共37个游戏案例入选。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刘占兰,对上海“确保游戏地位”“保证游戏时间”“明确主体责任”“指引教师做好过程观察”切实保障“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生根落地,予以高度评价。

    探索幼小衔接中“平稳过渡”问题——通过“一日生活渗透”“针对性主题活动”,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08年起,上海市教研室制定《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幼小衔接家长手册》《陪着孩子慢慢来——小学新生入学30问》等系列文本,引领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课程内容,与家长共同面对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情感、习惯、能力的培养问题。

    2016年研制的《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和2020年颁布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修订稿)》,全面开启了学段之间“无缝衔接”的探索。

    学前阶段明确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发展目标,促进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树立“幼小衔接是长期性而非一时性的活动”的意识,努力确保“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针对性主题活动”落到实处。上海市教研室指引教师注重保教结合,关注幼儿实际操作并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的过程,以此推进教师心系每一名幼儿,为幼儿“主动、自信、快乐”融入小学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奋楫笃行

    构筑城市教研体系,成就教师职业荣耀

    用心智筑学前教育教研“长城”,为教师提供专业对话的平台。

    过去20年,上海架构“市—区—园”三级教研体系。市级层面紧扣社会和时代需求架构“理想课程”,并聚焦难点问题,开展深度研究,提高教师保教工作的科学性。市级教研员定期与各区教研员分享专业思考,还不断强化幼教教研负责人的担当意识、激发新手教研员的问题意识。2017年起,上海探索改变传统的“市—区—园—教师”的信息传播途径,启动网络教研,实现与上海4.2万余名幼儿园教师的“直接对话”。

    全市各区级教研部门在区域实践过程中,关注幼儿园副园长(保教主任)课程意识、质量意识的培育,并持续提升教研组长的岗位能力。

    如今,教研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园所。为此,上海市教研室激励园所关注“园本教研”的顶层设计与过程实施质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适合本园教师实际”“让每一个成员成为问题的提出者、问题解决的建议者及问题解决的受益者”已成为园级教研的追求。

    上海还建立调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机制,每学期深入一个区域深度调研,通过“工具解读—信息数据收集—形成基于证据的经验及问题判断—市区共同分析影响因素,明确调整方向—开展经验推广与专题培训”实施路径,为区域寻找痛点、突破难点、抬高底部、保驾护航。

    让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助推教师深度理解儿童。

    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观察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

    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缺乏观察意识,总在匆匆间错过不少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而且部分教师的分析识别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此,上海市教研室提出“站稳十分钟”,鼓励教师以幼儿群体或个体作为对象开展定点、持续观察。与此同时,发起主题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收集的信息,与同伴一起分析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感受个体差异并由此作出反思、作出课程选择。截至2021年1月,全市共计201567人次参与“基于观察识别的教育支持”系列网络教研,成就教师的儿童立场,也为培育教师获得学前教育核心竞争力奠基。

    2020年9月至11月,某大班去户外积木区游戏。在合计的24小时里,班级两位教师用照片与视频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在“复盘”所有的记录时,教师惊奇地发现幼儿共开展了36个主题活动。点开每一个主题文件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完整轨迹跃入眼帘。与此同时,教师还将照片视频归档给班级每一个幼儿,所有幼儿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动作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水平等清晰呈现,教师在感受走近幼儿的同时,也欣喜地意识到“开启基于证据的家园共育”可以就此展开。当然,一经归档统计,教师也发现,有一名幼儿被教师观察记录了66次,而另一名幼儿仅被教师观察记录了9次,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观察重点,确保有更多机会走近每名幼儿。

    积极探索

    激活课程领导力,撬动园所实现课程变革

    依托《评价指南》培育质量意识,关注过程性质量的不断提升。

    2020年上海颁布《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以下简称《评价指南》)。

    《评价指南》清晰呈现城市园所的“底线”,也完整描绘“家门口好幼儿园”该有的模样,为园所提供自我检测的依据。《评价指南》鼓励园所形成基于信息与证据的对话交流机制,支持园所开展日常评估,在持续自我完善中“敬畏儿童,将对质量的追求落实在每一天、每一个活动中”。

    《评价指南》支持教师观察幼儿、看懂幼儿,更为教师呈现“计划安排”“设计与组织”等方面的水平描述,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质量,形成反思性实践的思维(行动)方式,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保教质量的持续提升。

    厚植课程领导力,增强幼儿园解决自身课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010年,上海市教研室正式启动“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旨在赋予园所合理而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促进每一所幼儿园走出自己的课程领导力提升之路。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以幼儿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指向问题解决的过程,注重研究本身的循环反复、螺旋上升,使研究直逼核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引领众多园所实现了课程实施方案“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使教师自主发展、群体合作发展、领导服务支持的课程文化初步显现,助推幼儿园向着理想的课程迈进。

    十几年的研究、几轮推进、几十所幼儿园参与、近百场市区级展示交流、10余本研究成果专著以及一批凸显儿童立场、具有园本特点的课程建设经验与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辐射推广。多家园所的研究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成果奖、国家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成果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