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历史文化古城常州,毗邻常州科教城,坐落武进中轴线,有一所筑梦领航、融赢未来的学校——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这里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与沃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基地,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涵盖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职教育、技工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学校占地33.3万平方米,在校生近9000人,设有本科部、经贸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一部七院”,开设近40个专业,建成省现代化专业群7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13个,以多元化、多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发展平台。

    近年来,学校秉承“厚德精技、修身立业”校训,倡导“为三十岁成就事业做准备”理念,努力办好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的职业教育,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常高职模式”,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省首批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等,2020年成为江苏省“领航计划”学校建设单位。

    奋楫扬帆,潮头勇立。站在“十四五”开篇之年,回望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坚实而精彩。

    凝心聚力,首创“融”文化治校方略

    学校前身为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于2008年由5所中职校整合组建,2019年完成与武进开放大学资源整合,2020年1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6所学校历经两次整合,收获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学校倡导融聚、融通、融合,创造性推行“融”文化治校方略,围绕“融”字下功夫,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融出新模式、新活力、新格局。

    融“优”于“管”。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内控管理,按部门职责、岗位标准和工作流程,将涉及“责、权、利”的职能事项统筹纳入信息化流程再造,全面实现了精细化全流程管理。学校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充实院部力量,建立二级管理新模式,推行“校管系用”人事制度改革,全国百余所职业院校来校学习交流。

    融“学”于“做”。2014年起,学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胡格教学法”,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作为一个整体来传授,强调“小任务,大项目”的引领,实行“做中学、学后教、教后评”。“胡格教学法”项目获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从“胡格班”走出了常州市市长提名奖1个、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大赛一等奖1个,学生整体就业质量不断攀升,毕业后月平均工资达6000元以上。

    融“外”于“内”。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德国先进项目和课程标准,与德国F+U萨克森职教集团合作建立“中德诺浩汽车教育项目”,为全国首家合作中职校,建成汽车专业国家级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别师资培训示范基地1个,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宝尊、明都、外汽等汽车集团,首届毕业生周欣同学获全国别克汽车营销大赛冠军,全国30多家中职校慕名来校参观。

    以赛促建,专业建设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展现了教育者的勇毅和担当。

    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学校以“扬优、扶新、集群”专业建设理念,对接常武地区产业集群,建有国家级别“1+X”证书试点项目3个、全国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1个、江苏省示范性专业6个、江苏省品牌专业5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近年来,学校在专业建设中“以赛促建”,在技能大赛和省赛中获91金、187银、211铜,国赛获13金、5银、3铜,在第十二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中斩获银牌,2020年省赛总积分位列全省中职校之首,连续5年获评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胜单位。

    此外,学校还着力推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建有3个居民学习中心,遴选编印了涵盖50多门社区课程的选课清单,打造了全省首个“养教联动”基地——金东方颐养中心,发挥“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成功建设成为省级学习苑,“魅力礼嘉农业游”入选省首批游学项目。

    铸就厚德,引航育人文化品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坚持德育为首,重视德技相融,形成了以“厚德教育整体引领、一系一品有机统一、一班一特有效结合、一生一技有益彰显”为特征的德育层级架构。

    实践操作上,学校以厚德文化为主线,理念先行、整体把握、载体支撑、方式创新,树立全员共建意识,分阶段、分步骤打造德育文化品牌。从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的三大模块和内容层面、方法层面、实践层面、保障层面四个层面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助力学生人格成长,修炼学生德行的精气神。内容体系上,以“榜样崇德、普法立德、感恩明德、文化修德、行为铸德、社团益德、实践砺德、专业强德、心理养德、考核促德”十大精品工程为引领,笃行致远,点燃厚德人生,取得了良好效果,工作成果多次在省内外论坛作大会交流。

    在环境文化打造中,学校将德文化理念、德文化故事融入到景致、景观中,使其成为具有厚德特色元素的文化标杆;在资源库建设上,以课题引领,提质增效,精编《立德树人厚德引航》校本读本,系统编写《心理养德自助手册》《社团益德导读手册》等;在活动体系上,打造以厚德为主题的四季八节活动;在学生素养上,实施“日修十项”,丰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目标。

    “1+X”证书试点,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X”证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简称,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也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学校积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明确学校“1+X”建设目标,认真布置落实学校“1+X”建设项目申报,建筑BIM项目和汽车运用与维修项目被成功列为国家首批“1+X”试点项目,电子商务项目被列为第二批“1+X”试点项目,目前已有11个项目在试点运行。学校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对试点项目的领导、管理和研究,各试点项目及时进入项目建设微信群和QQ群,根据国家试点要求和工作进度安排,认真落实试点任务,每周汇总建设进展情况,形成“1+X”周报,及时上传国家周报平台。5个项目参加了资格证书考核,其中3个项目的成绩已经公布,总体通过率达90%。

    校企携手,共建智能制造学院

    共建智能制造学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职教20条”、携手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重要举措。学校与江苏长江院围绕专业和产业强强联合,共建智能制造学院。

    新建的智能制造学院是校企二级学院,主要由北自所—长江院的培训中心和常高职电气工程学院两部分组成,分设两个基地。学院的主要功能为开展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创业就业、社会服务、学徒制推进、技术培训和智能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校企合力,力争把智能制造学院打造成一“高地”、两“中心”,即打造面向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与面向智能制造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校企携手,将打造一个有智能制造企业、职业院校、大院大所共同参与的智能制造技术和人才培养的综合体。

    “学习苑+”模式,助推老年教育新发展

    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学校积极打造“学习苑+”社区教育,形成了“学习苑+师资”(乐教)、“学习苑+学员”(乐学)、“学习苑+课程”(乐做)、“学习苑+游学”(乐知)、“学习苑+社会力量”(乐爱)的新型老年教育样板。

    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爱好,学校不断拓展和开发社区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形成“形象社会化、管理标准化、教育品牌化”特色,总结凝练的“养教联动银光课堂的实践研究”获常州市第七届学校主动发展优秀项目一等奖,成功入围2020年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组织拍摄的实景朗诵作品《我和我的祖国》由金东方“学习苑”居民倾情演绎,获2020年江苏省社区朗诵大赛一等奖;拍摄的视频《常州市武进区金东方颐养中心“学习苑”特色风采展示》获“健康生活,精彩人生”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特色风采展示活动一等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肩负使命、追求卓越,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还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续写更多的职教新篇章。

    (张伟贤 魏尧 沈荷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