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应用型内涵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民办高校怎样推进应用型内涵建设?近年来,长春光华学院坚持深化产教融合,与相关企业共同创办“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有力支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共同书写了一份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合格答卷。

    创办“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

    从2011年6月起,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开始与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合作,并在相关专业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其后又陆续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凌阳科技有限公司、西门子公司、柏斯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分别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6个专业实施了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为创建产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2016年5月,“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正式联合挂牌。产业学院下设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各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监督执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实行全程监控,同时对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建议与咨询。校企双方还联合承办、协办各类学科专业大赛,包括全国高校大数据应用创新大赛、“未来杯”高校AI挑战赛等,为参赛学生提供赛前培训及技术指导服务。

    构建“三元、四共、五平台”协同育人体系

    “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成立后,校企双方以专业服务面向与培养定位、毕业要求与毕业生未来5年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依据,共同打造了以工学融合为基础的“三元、四共、五平台”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体系。所谓“三元”,就是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运行机制;所谓“四共”,就是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形成了以工学融合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五平台”,即校企合作搭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面向岗位的实训平台。

    为将校企协同育人规划落到实处,“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以来累计召开会议72次,就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改革、考核方法改革、教学文档规范性建设,以及招生、就业、毕业设计指导和质量评估、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资源开发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专项研究、交流与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创建“2.5+0.5+1”人才培养模式

    “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各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落脚点,以“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反向设计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提高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为使这种成果导向式课程贯通学生学习全过程,“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在部分专业实行了“2.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第1—5学期(2.5学年)课程在学校完成,企业在入学迎新、新生入学教育、小学期课程设计实训、职业规划和前沿技术讲座等实践环节派遣师资到学校讲授实践类课程,并提供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课件,辅助校方教师教学;第6学期(0.5学年)课程在企业实训基地集中完成,这部分课程均为专业特色课程,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要求相挂钩;第7、8学期(1学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由校企双方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做到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4年不断线。

    推行“教中做、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方式

    为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5R”(Real,真实的)体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打造IT企业氛围,以真实的项目案例及管理流程来制定培养标准,以真实的工作压力培养职场专业素质,由真实的项目经理传授丰富的开发经验,在真实的工作机会中完善就业机制和渠道,从而突出了工程教育“做”的特色,解决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对此,校企双方通过协商,共同划定各自负责的课程比例和课程清单,共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学校教师主要负责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环节的教学,合作企业的教师、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专家负责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等环节,校企共同负责实习、毕业设计、“双创”教育、竞赛指导等环节。

    为突出学做结合的要求,“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各专业均采用了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遵循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采用Project-Driven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实例引导、项目驱动和工程案例等教学法,通过项目案例、任务驱动、赛学结合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参与学习过程,通过项目实践环节来学习技术知识,培养工程思维能力。

    引企入教,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设立“教学资源联合开发小组”来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视频、非教学视频、PPT教案、试题库等线上教学资源,研发教材、习题库、实训案例等线下教学资源,为教学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还将通用IT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软件开发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小案例资源用于“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课程设计的实训环节,根据各个特定场景和行业应用领域开发出场景仿真套件,以反映完整的实践场景和业务流程。同时配备经过清洗的数据集和特定的硬件设备,为学生的行业实践提供支持。

    为开发出更多新鲜实用的教学资源,企业工程师将真实项目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等带入课堂,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工程项目和工程现场,校企共同合作将企业经典案例、行业实践等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这在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增加课程内容难度的同时,还保持了课程的科学性、前瞻性、先进性等特点,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校企共同打造“智慧教学工场”

    “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集成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新场所、新空间和新要素,构建智慧教学工场,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础设施和落地场景。智慧教学工场包含了情境感知、智慧课堂、科学实验、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等全要素场景,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感知能力形成、思维能力锤炼、实战能力磨砺、工程习惯养成、创新能力培育等提供了完整的沉浸式环境。

    智慧教学工场由下列模块组成:1个智慧教育云平台,用于实行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运行和管理;1个基于“华为—中软”实训云的通用工程能力训练场,为专业群中各个专业基础的、通用的工程能力训练提供软硬件环境和组织管理支持;4个新技术实验室,包括软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是各专业的主要工程实践场所;1个行业解决方案工作室,用于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典型应用分析和研究;1个展示中心,用于科研成果、商业项目、创新创业成果的发布和展示。智慧教学工场的建立,有效支持了各专业群的行业认知、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双创”实践、毕业设计、专业竞赛等教学活动。

    校企双向交流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建立企业专家数据库,以支持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目前,仅中软国际就有35位工程认证企业专家常年在学校任教。该教学团队聚焦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将企业主流的知识、技术以及企业规范和标准带入课堂,让学生与企业优秀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将专业的“企业级”人才培养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共育数字化产业创新人才。

    为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分期分批派出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或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研发等技术和管理类工作,着重提升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比如,进入中软国际下设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挂职锻炼,参与到不同层次的项目及工作岗位进行培训,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掌握行业新技术、新模式以及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企业则按照项目考核标准,对参与挂职锻炼的教师进行最终能力评价。

    搭建产学合作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为将企业创新成果用于学校教学过程,“光华—中软”IT现代产业学院搭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案例平台,引入中软国际的行业解决方案工作室在金融、政务、交通、制造业等领域的信息化成果,供师生进行科研、创新。“平台”还为教师提供科研国际合作线索,通过举办会议、论坛、沙龙、特邀讲座等形式,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优秀学生进行互动,为师生提供交流合作机会。产业学院还设立支持科研课题、商业产品和项目研发的“科研和项目联合研发小组”,校企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成果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科研成果向商业产品的转化以及商业项目的共同开发和交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