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学校体育道路越走越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年至今)

服务全面育人

构建中国本土特色体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这一论述为学校体育的深化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一论断是对学校体育价值的高度凝练,成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体育课程内容上,更加注重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基于中国本土立场、扎根中国本土文化,进而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体育教学实践上,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体育课、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的改革。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特别是“体育课程思政、体教融合、教练型体育师资”等新的改革举措,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程,从毛泽东提出的“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再到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的确立,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坚持把体育作为基础,将体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调学校体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综合育人功能得到广泛认可,成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表明: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聚焦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立足中国本土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学校体育发展方向越发清晰,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从政策引导到政策实施,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新时代的中国学校体育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学校体育思想史整理与研究”[17ZDA329]的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