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谱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心幼儿园孩子们穿上宇航服体验“登月”。视觉中国 供图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教育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不断推向现代化,在中国教育史和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党中央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持续探索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发展,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开启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描绘了更加灿烂的蓝图。

    “一盘棋”与“先手棋”

    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这一作用就更加凸显。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推进现代化被视为实现国家复强的基础途径。上世纪50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农业和国防领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但教育必须服务甚至服从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蒋纯焦说。

    北京学院路,这里因曾经汇聚着钢铁、地质、航空、矿业、医学等八所高校而得名。如今,这里已有十几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培养中国专门人才的摇篮。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当时人才匮乏,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高级人才。

    为更好地顺应形势,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3/4的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包括建了很多的农学院、工学院等,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综合大学和一批由行业管理的专门学院、师范院校。

    北京航空学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这所学校由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一群怀揣着卫国强军梦想的年轻人因此会聚在一起。在这里,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先后诞生。

    “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出席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特定内涵和表达顺序。

    1976年,人们与一段动荡的历史挥手告别。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邓小平复出后,着手整顿科技和教育。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在北京景山学校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雕塑墙,上面镌刻着邓小平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经过风雨洗刷,白色的底衬已经被岁月磨蚀,但有力的文字却依旧光亮如新。

    “‘三个面向’首次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是对这一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纲领性表述。”蒋纯焦说。

    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中共中央在1985年5月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改革开放迈入新阶段,并特别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此后,党和国家不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蒋纯焦认为,“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甚至可以视为教育现代化中国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优先发展必然要求更大的规模、更完善的结构、较高的质量,从而带来巨大的教育需求,为教育经费的增长提供了决策依据。优先发展战略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契机,提出了新要求。”蒋纯焦说。

    21世纪初期,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上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矛盾逐渐显露,教育和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继“科教兴国战略”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从“识字扫盲”到“教育强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新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我国走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南。

    中央苏区时期,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新生苏维埃政府还设立了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识字牌等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开展社会教育与扫除文盲运动。“这些做法旨在进行教育普及,启迪民众政治觉悟。”蒋纯焦说。

    从新中国成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极大提高,如今实现了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的根本性转变。

    1950年,毛泽东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与全国扫盲运动并驾齐驱,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一个月后,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发布。从此以后,汉语拼音、简化字、普通话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财富。

    1977年,恢复高考。这年冬天,数百万考生从山村、渔乡、工厂、牧场、营房奔向考场。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1993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蒋纯焦注意到,与之前“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特定表述不同,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转变成了一个独立发展的目标。

    教育现代化也意味着与我国人口体量相对称的规模,与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结构。21世纪初,中国教育实现“两基”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满足了亿万人民群众“有学上”的期盼。

    “继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之后,中国成功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教育体系。接下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教育现代化探索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教育制度研究室主任陈金芳说。

    事实上,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的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教育普及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向两头延伸。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达8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阔步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