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志砺学系国运 固本开新写辉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金秋九月,硕果满枝,长春工程学院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韶光流转盛世如约,抚今追昔薪火相传,七十载斗转星移,革故鼎新,长春工程学院人的奋进未曾停歇,长春工程学院人的品格代代相传。

    砥志砺学,教泽传衍。长春工程学院从历史深处走来,伴随新中国的发展,学校历经了艰苦初创、探索实践、发展壮大的历程,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明德致远 笃行务实”的校训,成为长春工程学院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年校园里学生们亲手栽种的五角枫和新疆杨,已然昂首挺立,枝繁叶茂。15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代又一代长春工程学院人,报效祖国,感恩桑梓。他们传递工程技术火种,扎根基础工业行业,踏实奉献,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中,尤其在建筑、水利、电力、地勘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峡大坝、京九铁路、青藏铁路、“一带一路”……中华大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场,处处留下了长春工程学院学子奋战的身影和足迹。

    潮平岸阔催人进,奋楫扬帆正当时。如今的长春工程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硕士研究生和高职高专教育,设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48个本科招生专业,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共1.6万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

    学校是吉林省政府部门和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欧盟伊拉斯谟计划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实施高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示范高校A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成为服务行业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七十载弹指一挥间,正是依靠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办学传统,支撑和引领长春工程学院砥砺前行,创造了办学佳绩。近年来,长春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奋力开创新时代长春工程学院发展新局面。

    初心不改育英才 

    栉风沐雨砥砺行

    初心如始,为国育才。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培养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的土建、冶金地质、水利电力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1951年—1953年,白山松水的黑土地上,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3所高校相继成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3所学校虽然几经易名,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多次变更,但始终坚持为冶金建筑、冶金地质和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一线专门技术人才的办学方向。

    秉烛觅索岁月沧桑,艰苦创业奋发向上。学校创业之初,有许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他们怀着建设新中国的豪情,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学校初创时期,环境艰苦,物质条件极度匮乏。这些都没有挡住满腔报国热忱的师生们。教师们亲手设计图纸,带领学生手担肩扛、一砖一瓦盖起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他们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手抄的教材跟钢板刻的一样;课余时间,有经验的老教师手把手给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许多老教师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有一种情怀,宽广博大,顿作丹青,描画桑梓;有一种大爱,赤诚感恩,化作音符,穿越神州。那时,学校有两个土木班,其中第一个班于1952年春天毕业,所以叫“土52春班”。这个班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参加了丹东飞机场的修建工作,搅拌混凝土、铺机场跑道,后来又赴鞍山,顺利完成了鞍钢厂区的地形地貌测绘任务。老一辈艰苦奋斗精神,为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959年,学校组建了吉林省冶金第八勘探队,承担并完成了吉林省柳河地区5000吨铜矿生产勘探任务,扩大了二密铜矿储量。1966年,学校近200名师生奔赴陕南、甘南参加西北地区找矿会战,历时4个月之久,足迹遍布秦岭南麓,为国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铁矿、铜矿线索。1970年,学校教职工自带钻机,参加吉林省扶余油田会战,独立钻探生产油井30多眼,多次受到当时油田会战指挥部表彰。上世纪70至80年代,动力和电力专业教师,自行设计并制造了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有4台机组被安装在吉林星星哨、吉林西崴子等水电站,机组的现场安装、调试和试运行都由师生亲手完成,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在视察吉林星星哨水电站时,对学校生产机组为水电服务给予高度评价。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吉林省和长春市设计了上千栋建筑,其中吉林省工人文化宫、长春市工人游泳馆、长春市火车站(新北站)、长春宾馆等知名建筑都是学校教师的设计杰作。

    1984年到1985年,长春工程学院前身的3所学校分别升格为长春建筑专科学校、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和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此后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3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发展,积累和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宝贵经验。1997年,3所专科学校均被遴选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在当时全国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2000年3月,三校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

    恒心不辍勇探索

    凝神聚力辟蹊径

    七十载与新中国共奋进,弦歌不辍。长春工程学院从建校之日起,就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希望,坚持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组建后的长春工程学院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需求,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努力前行。学校用短短2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奋斗目标明确、规划战略科学、发展路径明晰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道路。

    学校根据工程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变化,积极开展专业升级改造。建筑类专业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单一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逐步扩展到由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等构成的覆盖整个建筑行业的专业群;水利电力类专业经过不断优化和充实,形成了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构成的专业群;地勘类专业经过持续改造、调整和更新,形成由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构成的专业群。

    七秩岁月,长歌奋进。历经长期的办学经验积累和历史积淀,学校面向基层、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特色和优势越发凸显。组建后,学校明确了“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面向基层一线,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等工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

    为深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学校组织百余名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主持或参加重点项目“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30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范围基本涵盖学校所有专业。学校承办了首届全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并与120多所同类院校合作,牵头成立了“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通过全校上下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不仅使办学定位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不断丰富和深化了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的内涵。

    信心锚定勇担当

    顺势而为求突破

    2017年以来,学校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根据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改革,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新工科”为引领,以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实施了一系列以提升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举措,持续激发办学活力,调动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作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乘教育改革创新的东风,张开双翼,顺势而上,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学校构建了以“新工科”为引领,以吉林省高水平学科和国家特色、卓越计划、省一流专业为核心的,以“六大工科学科群”和“九大工科专业群”为支撑的,具有“一核、双导、五交叉”特征的工科学科专业体系。实施“4415”学科建设战略工程,瞄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行业需求和地方基础工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了6个具有集群优势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和两个人文艺术类学科群。建成了一批国家一流专业和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1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名列省内前茅;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获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1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