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伟业强基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1年6月22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学生唱起红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视觉中国 供图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别报道 教育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战略抉择。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实行全民教育计划……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战线接力奋斗,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山环抱的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坐落着一处庭院,白墙青瓦,古朴庄重。

    步入庭院,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红军当年在这座庭院内建立了曙光小学。当年红军在墙上写下“保护学校”的标语,至今依然保留完好。

    一百年风云激荡,一百年初心如磐。

    今日之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支撑起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的奇迹……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教育普及程度是体现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大众对全民教育本质、内涵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的普及也必将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奠定千秋伟业。

    开垦工农教育的试验田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根据最新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文盲率下降为2.67%。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的素质不断提升。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普及国民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始终是党的重大关切。

    时间倒回1931年11月7日,瑞金叶坪,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其中第12条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实施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

    旧中国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农村文盲占总人口的90%以上,读书的绝大部分是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的子弟,工农群众被隔绝在学校之外。

    在苏区这块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试验田,白手起家的共产党人开始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

    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一切儿童自满七岁至十三岁,施以免费的强迫教育”。与此同时创办列宁小学,成为苏区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

    没有教室,就把课堂搬到老百姓的草房、祠堂及庙宇里面;没有课桌椅凳,学生就从家里自带或用砖石、土坯和木板堆砌……在极端困难的战争条件下,经过师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列宁小学的设置基本满足了苏区适龄儿童就近上学的需要。

    除了推行义务教育,政府还设立了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识字牌等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开展社会教育与扫除文盲运动,让一个个大字不识的“泥腿子”走进了学堂,为广大民众打开了一扇“觉醒之门”。

    1934年,《红色中华》发表《苏区教育的发展》一文,文章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到本年3月,在中央苏区江西、福建、粤赣、瑞金等地,有列宁小学3199所,学生约达10万人。补习学校4652个,学生约88000人;识字组23286个,仅江西一省就有识字组组员12万人。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姚宏杰看来,苏区教育的发展,大大改变了苏区军民文盲和半文盲的状态,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为革命事业奠定了群众基础。

    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是:“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实施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觉悟的程度。”

    为克服政府经费困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民办公助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各边区政府大都放手让群众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办学,边区小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边区这块贫瘠的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

    抗战期间,冬学成为农村地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的主要手段。根据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的《关于冬学的通令》,规定冬学在本年11月底开学,下年2月初结束,共80天,设置军事、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课程。

    在姚宏杰看来,冬学把识字教育与政治教育、生产教育紧密结合,不仅对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规模扫盲的全民行动

    在中国美术馆,有一张绘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国画作品《考考妈妈》,画中的农村妇女盘腿儿坐在炕上,一边给怀中的孩子喂奶,一边拿着笔学识字,而她的老师,是一旁佩戴红领巾、拿着《速成识字课本》的女儿。

    这是70年前的中国:5.4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全国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仅为20%。

    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国家,如何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如何能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强国梦?

    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就指出,从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会议确定工农教育要以识字、学文化为主,“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就此展开。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上世纪50年代,这首《夫妻识字》风靡大江南北。那时,无数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扫盲班。

    在扫盲工作最受重视的年代,国家专门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会长由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担任。扫盲协会协助政府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制订计划开展扫盲工作。

    “扫盲运动是一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最具有系统性的群众性扫盲识字运动。”姚宏杰介绍,夫教妻、子教父、能者为师、有文化的都来教、没文化的都来学……1949至1964年,有一亿多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1964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52%。

    姚宏杰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提高了全民族的人口素质,为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扫盲运动火热开展的同时,新中国也加快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步伐。1951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关于小学教育,会议提出:从1952年到1957年,争取全国平均有80%的学龄儿童入学;从1952年开始,争取10年内基本上普及小学教育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提出,“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扫除文盲,并且在财政力量许可的范围内,逐步地扩大小学教育,以求在十二年内分区分期普及小学义务教育”。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文件中多次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到1965年底,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恢复,中等学校学生达到1432万人,小学在校生达到11626.9万人,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的1946年增长了6.9倍和3.9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5%。

    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权利和义务”,“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明确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为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1986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入了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普及义务教育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波澜壮阔的全民教育实践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走,支教去     下一篇: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