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抢跑”后的理性回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8-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此次调查中,一位陈姓家长评论:“减少中高考科目、杜绝成绩排名也很重要,不能用成绩好坏给学生分等级。”也有家长认为,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养出更多优秀教师,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毕竟“只有教师和孩子形成共鸣,携手共进,教与学才能大踏步前进”。

    各地监管部门为校外培训“降温”

    “双减”政策持续净化教育生态

    “有很长一段时间,培训机构通过贩卖焦虑,让学生和家长认为只有通过额外补习提高成绩,但同时行业也乱象丛生。今后政策稳定性下来了,行业会和政策和解,在国家规范下健康运行。”面对政策影响,校外培训纷纷在政策引导下积极转型,以拥抱变化。一名培训机构的老师说:“从2018年开始,国家就不断推出政策,让整个行业变得更加规范,也让一些不规范的机构无所遁形。”

    其中,加快布局幼儿托管、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步伐也是机构转型的一个着眼点。教育投资人徐华认为:“目前政策给予的调整方向其实很多,包括素质类、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等方向,都是政策鼓励的。政策并未把路都封死,作为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契机调整方向,让股东方认可自己转型的可能性,双方共同度过这一时期。”

    以新东方为例,在当前售卖课程中,少儿编程、少儿机器人、少儿国际象棋等素质类课程被放在明显位置。7月28日,猿辅导也正式推出国内首个基于AI互动内容+动手探究的STEAM科学教育产品。科德教育回应“双减”政策的公告则声称职业教育未来将成为公司的主要业务。好未来发布了成人教育品牌“轻舟”,并上线了托管品牌,招收小学生,提供放学接送、餐食、自主提升等服务。以音乐、舞蹈、美术为代表的非学科培训显得异常火爆。

    “双减”政策意在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为过热的校外培训降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

    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围绕重点对象摸排,严查培训机构证照不全、虚假宣传、食品安全隐患等违法经营问题,并建立了完善的投诉举报机制,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今年,济南市把6月份确定为“日常监督检查月”,对全市14个县区的3055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全面的监督检查,对公示情况以及合同签订、安全消防等11项内容等进行拉网式督查,有101家机构存在需要整改的问题,并于6月25日前全部整改完毕。

    济南市罗而小学另辟蹊径,以丰富多彩的校内培训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平台,加大投入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团文化活动,如“三香五艺”课程、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全员性的合唱比赛等。

    监管部门的治理,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也推动着家长观念的转变,家长们不再盲目扎堆学科培训。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调查显示,这个暑假,家长给孩子的安排更加多元丰富,也更符合教育规律。

    在北京海淀银网中心,一位送孩子参加舞蹈课的妈妈表示,现在给孩子报班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也不会强迫孩子上补习班,毕竟新闻看多了,了解了培训机构乱象,也逐渐理智起来了。

    然而,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提醒,在校外培训机构面临强监管的背景下,一些机构减少甚至关闭了学科类培训业务,但是家长对于孩子提高成绩分数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因此,这种需求可能会外溢到家教市场,表现出一定“热度”。他还特别提醒,在当前,部分培训机构人员以个体的方式,参与家教市场、深入家庭开展培训服务,也使得家教市场规模有所增加。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调查也显示,有11%的家长选择与其他人拼班请名师辅导,6%的家长选择了一对一形式的家教。

    李子蓝升入初中后,他的父亲跟几个家长一起“拼团”请了一位刚从培训机构离职的老师。估算下来,一个暑假的培训费竟然比原本在机构要多出一倍。同时,尽管很多学科类培训机构都在调转“船头”,其中仍有不少机构的“美育”“素质拓展”课程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记者在某培训机构试听其小学美育课程时,发现讲师依旧在讲解语文的常见题型和答题思路。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调查显示,有24%的家长在给孩子报校外培训班时遇到过以素质拓展为名、行学科培训之实的情况。

    “可以从师资源头抓起,如严禁在校教师违规在校外从事各种形式的学科辅导,严厉打击培训机构以‘换马甲’等形式进入家教市场等。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补益各类官方暑期托管服务,为孩子提供看管照护、素质拓展等服务。”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说。

    “要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尊重儿童的休息权、健康权,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张志勇说,实施“双减”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

    (采访:本报记者 刘博智 龚萍 刘盾 魏海政 黄星 见习记者 张赟芳 实习生 张敏 统稿:本报记者 刘博智 见习记者 张赟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