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鸿渐中学:“闽南砖雕”进校园 非遗文化润少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8-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创建于1958年的厦门市鸿渐中学(以下简称“鸿渐中学”),原名马巷农业中学,是爱国华侨李礼阁先生捐资所建,1969年2月,更名为“巷东中学”,现又更名为“鸿渐中学”,学校占地面积38586平方米,建筑面积12013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拥有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进步、一切为了教育的和谐”为办学理念,提出“突出教学抓质量、强化管理抓养成、团结拼搏创特色”的总体思路和“激发兴趣、弘扬个性、培养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的“校园砖雕”获批为2019年厦门市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特色项目和2020年福建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特色项目。

    “闽南砖雕”雕出传承责任

    “闽南砖雕”历史悠久,是闽南地区红砖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闽南砖雕”进校园,为广大爱好绘画、雕刻的学生提供一个提高绘画、雕刻水平和互相交流的平台,使学生通过砖雕本体及其涉及的文化情景来理解闽南文化,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通过砖雕劳动培养“会好好做事”的匠人精神,传承沉心静气、精益求精的品格。2017年,鸿渐中学结合“闽南砖雕”,开启了“校园砖雕”“文创+劳动”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或体验民间艺师巧夺天工的砖雕技术,或聆听教师赏析砖雕寓意美好的表现形式以及流畅的线条美感,或静静感悟红砖的精湛工艺和匠人精神,根据红砖的不同规格进行创作,雕琢出各种砖雕艺术品。学生们创作的红砖雕分为窑前和窑后两种,窑前就是利用本地老房子拆迁的废旧红砖,融入现代美术元素创作雕刻而成。窑后则是用泥土创作雕刻后再放进窑里烈火烧制而成。两者创作形式和手段不同,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不同的红砖雕作品。学生砖雕作品不仅能参加各级艺术节作品展,还能用于校园文化墙的装饰。

    此外,鸿渐中学还组织教师研发了“闽南红砖雕”特色校本课程,开展了3D创新课堂项目。2017年,鸿渐中学青少年科学工作室(3D创新课堂)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此该项目纳入学校基础课程,初一年段每周一个班级一节课,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3D技术和课程。走进正在讲授砖雕课的班级,能看到教师正在引导学生观察闽南古建筑中的“门当”与“户对”,能看到小组合作运用红砖雕窑前方式进行“户对”的设计创作。2021年,学校利用夏令营开展“百相风狮爷创作营”活动,通过采风,学生思考融入闽南文化的风狮爷如何进行创新,古典、现代、未来的造型语言如何选择?守正创新开展这样“做中学”的课程,不仅很好地践行了“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的课标理念,同时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闽南的传统文化如今是何现状?未来如何保护和传承闽南的传统文化?课上,学生们寻找着家乡的美,默默誓言要做闽南传统艺术的传承者。这样的课程无疑深化了校园艺术与人文教学活动的内涵,充分发挥了辐射功能的人文课程作用,激发了学生美术综合学习的欲望和保护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传承意识与合作等情感体验,着眼于认识人与艺术、艺术与社会辩证发展的关系,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

    “宋江阵”打通体育精神

    除了校园砖雕,鸿渐中学还开展了颇具闽南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宋江阵”。学校所处的厦门沿海,历史上常受到外夷骚扰,当地居民为保家卫国,通过练习“宋江阵”,强身健体,抵御外侮,这一民俗世代相传,沿袭至今,被誉为闽南文化的“稀世之宝”和“国宝级”的民俗艺术形式。

    一方面,通过“宋江阵”,学生可以了解地方武术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全面提倡核心素养、重视体育的当下,“宋江阵”还能强健学生体魄,让他们在未来竞争环境中逐步形成“敢拼搏、能吃苦、守纪律、懂礼仪、讲和谐”的良好习惯。同时,在众多学科当中,体育一直是鸿渐中学的“拳头”学科。鸿渐中学并不仅仅把体育当成一门学科,而是以此为抓手培养学生“爱拼敢赢”的精神,锤炼学生刻苦拼搏的品质。鸿渐中学从2017届至2020届连续4届荣获“翔安区教学质量提升奖”。

    厦门市鸿渐中学用实践和时间证明,不忘出身的沃土、挖掘当地被忽视的特色、注重家国情怀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蔡永灿 许庆灵 王顺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