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生快乐成长注入内生动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9-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通讯员 周小李 王立群 记者 阳锡叶)李佳芹是湖南怀化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她有一个习惯:下班后,自行加班30分钟,查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一旦发现问题,她会同其他心理健康教师以及辅导员等对学生进行提前干预。

    近年来,怀化学院积极构建“三线”心理育人模式,抓实定期筛查预警机制,把准学生快乐成长的“警戒线”;织密日常教育信息网络,把准学生快乐成长“波浪线”;搭建爱心帮扶赋能机制,把准学生快乐成长“生命线”,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

    拉好“警戒线”,对学生异常状态做到早掌握、早干预。怀化学院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在重要时段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排查,完善一级心理库,加强家庭、学校、医院三维互动,快速高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名学生、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

    把准学生快乐成长“波浪线”,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作体系。学校建立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网络体系,让学生全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实现助人自助、自我成长,将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同时,实行“一日三报”精准预判制度,寝室信息联络员每日向班主任报告学生按时到寝、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异常情况;心理专干深入学生,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和学生干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按时填写动态报告表,及时报送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专干或班主任对一级心理库学生进行心理谈话,追踪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填写跟踪反馈表,定期报送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把准学生快乐成长“生命线”,促进育德与育心相结合,改变以“我爱我”为核心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创新以“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三爱”为核心的新模式,构建心德融合课程体系,形成心德融合活动体系,与特殊学校、孤儿院等机构建立“快乐传递”合作关系,搭建爱心帮扶与快乐传递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快乐成长注入内生动力。

    “大学生快乐成长‘三线’心理育人模式,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被动干预到主动预防,从关注心理问题到关注成长问题,从干预少数学生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三大转变,实现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怀化学院校长王刚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