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赓续兴教育 砥砺奋进谱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汉大学主办首届“精细爆破东湖论坛” 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汉大学专家教授服务考察团深入企业推进合作 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江汉大学女足夺得2020年女超联赛冠军

    跨越20年,奋进20载。江汉大学合并组建20年来,坚守“立德、致用、兼容、创新”的教育初心,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实现跨越式发展。

    江汉大学是湖北省与武汉市共建、以市为主办学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有在校生2万人、全职院士2人、双聘院士3人,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江汉大学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入选国家学位委员会公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开启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实现内涵式特色发展的新征程。

    跨越20年 奋进谱新篇

    改革开放之初,创办于1981年的原江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创办于1952年的原武汉教育学院、创办于1958年的原武汉市职工医学院,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立足武汉、服务地方的办学新路。原江汉大学打破传统办学格局,创立收费、走读、短学制、职业性和不包分配、择优推荐的新型办学模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01年10月,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4校合并组建了新江汉大学。

    办学层次实现三次飞跃。20年间,江汉大学实现了从专科教育为主,到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进入省高校“双一流”建设阵营的三次飞跃,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博士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生规模突破新量级。共培养毕业生11.7万人。在校生人数从一万增长到两万。开展了研究生、博士生和留学生教育,现有来自23个国家的学历留学生283人。

    师资水平达到新高度。专任教师中的博士人数和比例,分别由学校合并组建时的22人、占比2.14%,增长到现在的595人、占比47.6%。“两院”院士人选实现零的突破。

    科研实力实现新跨越。年度科研经费从100余万元增长到过亿元。获得国家项目,纵向科研项目增长到300余项,项目来源从单一走向多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突破性增长,已建成2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不足一亿元增长到近5亿元。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 精细爆破国际领先

    学校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为重点,建设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在精细爆破领域取得了优秀成绩。光电化学材料、环境健康、生物信息、城市文化与城市治理等相关专业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工程爆破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实验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团队和工程爆破相关学科的多个科研团队为基础,整合工程爆破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与健康危害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已经形成工程爆破学科群,开展前瞻性研究,引领学科发展。

    建立湖北(武汉)爆炸与爆破技术研究院,谢先启院士团队创新性地将化学反应工程与动量传递等化学工程基本原理应用于爆破工程领域,达到精细调控火炸药爆炸过程、降低爆破次生有害效应等目标,拓展了化学工程的应用领域,项目成果已在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与抗震救灾等500余项重点工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学校做大做强国内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材料,依托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建设实验室、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江汉大学是湖北省第三个取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单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以国家及区域经济重大需求为导向,面向科技前沿,以光电子产品柔性化、轻量化、环境友好化发展过程中所急需的化工新材料为目标,聚焦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引领原始创新成果突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技术供给能力。学校1985年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2010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2016年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入选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2018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面向产业和社会需求,大力实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去年7月,学校调整工科院系设置,融合学院教学资源,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和新的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今年9月,为了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再次启动第二轮新工科学院与专业调整,新成立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环境与健康学院3个工科学院,瞄准高水平城市大学办学定位和武汉市产业布局,从专业驱动转向学科驱动,以学科资源整合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专业与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育英才。江汉大学建校20年来,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炳灵学院、创业学院、荣誉学院等,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创新科教、产教、医教、政教协同育人模式;设立本科教学校长奖,重奖本科教学一线优秀教师;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施“一年级工程”,培养良好校风学风。

    积极实践与探索学分制改革,是湖北省首批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的省属高校之一。学校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特色鲜明、多元创新的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等。每个模块又包括丰富的选项,比如大学体育包括篮球、网球、龙舟、瑜伽、健美操等23个体育项目,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为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具有生长性、立体型和开放性特点的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综合技能、专业实践、创业教育5个方面,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课外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修满5学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一大批知识结构宽广的复合型人才。江汉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与探索”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2012年起,江汉大学实施全员导师制,规定每个专业配备2—5名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指导,全天候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建立导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每年评选优秀导师给予表彰。

    通过推进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20年,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课程均由资深教授与年轻骨干教师担纲执教,涵盖了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多种教学模式。近5年,获评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15个。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4490人次,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全国排名第217位、湖北省属高校排名第4位。学生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14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13篇。获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3项。近10年,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高出全国高校平均值25%—35%,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司法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值25%—48%,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2%以上。

    创新体教结合模式,探索学校、企业、协会“三结合”路径。江汉大学女足夺得2020年中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冠军,多名队员成为现役国家队主力,队员王霜获评“亚洲足球小姐”。

    科研创新厚积薄发 成果转化克难攻坚

    学校始终把发展科研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校以各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会聚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楚天学者”等人才,形成了以国家级别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武汉最美教师”等称号。

    近5年,学校获各类科研经费4.76亿元、国家基金项目110余项。知识产权授权16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0余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三大国际检索收录论文2000余篇次,出版著作和教材300余部。获各类科技奖项1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江汉学术》入选中国人文社科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名栏”建设工程期刊。组建6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学科性公司,其中一家在新三板挂牌。获批武汉市首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试点高校,70余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江汉大学专场签约20.07亿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