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走的党课”点亮红色初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看着“只有抗日才能救中国”等石刻标语,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郭松沅心潮澎湃。他认真地把红军石刻内容誊抄在笔记本上,“以前了解的长征,大多是从书本和电视中看到的,当亲眼见到这些重若千钧的历史烙印,仿佛触摸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最近,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思政课堂“搬”到了成都市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让学生回到红军当年的生活与战斗场景,真正体会到当年红军的生活艰辛与艰苦奋斗精神。通过“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让“行走的党课”点亮红色初心。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针对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程联系不紧密,针对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2009年以来,成都理工大学抓住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为什么要结合、如何结合、如何做实、如何全覆盖”4个关键问题,引入田野教学理念,创设“田野课堂”,师生们边走、边看、边学、边讲,一地一案例,一行一课堂,在田野中感悟真理。

    该学院思政课实验实训中心副主任廖怀高介绍,田野教学是社会学等领域中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不同于田野研究,田野教学是以田野为课堂的思政教育,核心理念是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进入现场,在现场中体验感悟,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这是成都理工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推行田野教学改革的初衷。”

    为了让“田野课堂”在思政教育中出实效,成都理工大学不断加强田野课堂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组织教师前往“四史”历史事件现场开展田野调查,收集、撰写生动、鲜活的案例材料,构建问题链并贯穿教学始终,为田野教学提供理论保障。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化、标准化、专题化”,按照课程标准进行考核,设置10个以上的教学环节,保障实践真正落实。

    廖怀高说,为了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学校近年来探索出“读、讲、唱、演、拍”(读经典材料、讲故事、唱红色歌曲、演情景剧、拍摄微电影);“六读法”(导读、解读、诵读、讲读、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三讲四报告”(大学生讲思政课、主题演讲、理论宣讲;经典阅读报告、观影报告、社会调研报告、学术报告)等独具特色的田野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开放度、教学的互动性以及教学内容的贴近性、丰富度和鲜活度大大提高,思政课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