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建邺:双赢的流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16年时间,12个政策文件。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党和国家一直在努力。但同时也足以看出,这是教育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往往一环扣一环。而校长教师的交流,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结点。在结点的一端,面对好教师不足的现实国情,择校、择师等将是始终挥之不去的魔咒,教育公平也将停留于空想;结点的另一端,对流动教师的评价管理问题、编制问题、交通问题、生活问题、专业发展问题等,任何一点都可能成为流动的梗阻。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改革的时间表已公布。2014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明确要求,“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改革的路线图,各地仍在积极探索中。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陆续颁布了相关的区域性政策文本,积极开展试点和试验区的工作。

  从本期开始,本刊“教师工作创新榜”将持续关注各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改革经验和制度创新举措,刊发相关校长和教师的感悟和心得,欢迎各地踊跃参与。

  两年多前,语文教师王新芳从南京市的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被交流到莲花实验学校,为期一年。

  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在建邺区城中心,后者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薄弱校。

  按政策,一年后,王新芳可以回原学校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她主动提出,要继续留在莲花实验学校。

  “说实话,起初很不情愿来,但现在我已经舍不得离开了。”王新芳告诉记者,“在这里,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教育梦想。”

  在建邺区,王新芳并非特例。自2010年起,该区创新管理机制,推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随着区域教育的整体优化,一大批校长和教师在交流中重新定位自我,有了实现职业价值的新舞台。仅以2014年为例,全区有29位校级干部、140多位教师参与校际流动。

  正如建邺区教育局局长易善平所言:“我们希望通过师资的流动,实现教育均衡、教师成长的双赢,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先拿特级教师“开刀”

  2002年,南京市区划调整,建邺区告别老城,在一片村镇原野上,开启城市化蓝图。

  与此同时,建邺教育也开始在一张白纸上重新描绘。面对一批新建校、薄弱校,如何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师资的均衡流动,成为建邺教育的必然选择。

  2010年夏天,建邺的一项改革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全区几位特级教师首当其冲,被分别交流到一批薄弱学校任教。

  语文特级教师潘文彬就是其中之一。那天在局长办公室里,听说要被调到新城小学任副校长,他半天沉默不语。思忖良久,决定对局长进行“启发教学”:“您看,咱们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袁浩,一辈子都在一所学校任教。”

  局长易善平笑了,回了他一句:“袁浩老师要是在今天,可能也得参加交流。”

  显然,作为新时期的教育新命题,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冲击着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选择从特级教师下手,的确需要勇气,同时显示了一种决心。教育局规定,特级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满5年必须流动。有了典型引路,几年来,建邺区的校长教师交流稳步推进,交流模式也不断创新。

  如今,校长教师流动已成为建邺教育的“新常态”。去年,潘文彬又被交流到一所薄弱校中华中学附小任校长。这一次,他不仅坦然接受,而且迅速进入角色,从校园文化构建、教师基本功培养入手,既改变学校也改变自己。

  学区内流动,首席说了算

  几年前,英语教师刘小雁获得了去澳大利亚培训的好机会。培训回来,迎接她的却是被交流到年轻的南湖二小任教的消息。

  如今回想起来,刘小雁很庆幸,如果不是被交流,她可能不会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活还可以如此多彩!

  在南湖二小,她是当仁不让的业务骨干。过去专注个人发展的她,带领同组的教师共同成长,分享交流。两年后,她又被推选为学区的英语首席教师。这既是对她专业水平的认可,也意味着,她对学区内的师资均衡发展担负了新的责任。

  “在学区内,哪些教师要交流,交流到哪所学校,都由首席教师拿意见。”建邺区教育工委副书记程东红介绍说。

  这也是建邺区在校长教师交流上的一项创新。每一学年结束后,首席教师根据学区各校的教学状况,对学科水平弱的进行补强,也兼顾教师个人发展,制定教师交流方案,方案经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报教育局备案即可执行。

  经过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建邺区在学区教师流动上形成了发展性流动、结构性流动和合作性流动等多种形式。这样自下而上的教师流动,科学、有效地促进了学区各校的教育均衡。

  民办学校教师也要流动

  2013年秋季开学,青年教师李静从致远外国语小学交流到偏远的江心洲中心小学任教。

  李静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她通过课题研究,带领教师们学习教学新理念、新方法。这一年,李静先后开了十几次公开课和教学讲座。在改变这所农村小学的同时,她也感受着成长的惊喜,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实际上,同样受益的还有李静所在的致远外国语小学。致远外国语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也是建邺区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在教师交流工作中,区教育局也将这样的民办学校纳入进来,看似给学校增加了负担,但这些学校参与的热情很高,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一视同仁的信任与尊重。

  因此,由致远外国语小学牵头,与江心洲中心小学、原双闸中心小学建立联校管理的教师交流新模式,三校一起在教师发展、教学研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校际联动,实现资源共享。

  这也为致远外国语小学带来新机遇。去年,学校有4位教师同时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

  幼儿园里有了男教师

  当南湖一小体育教师刘明雨第一次走进幼儿园的教室,孩子们不禁欢呼雀跃,他们终于有了一位男教师!

  长期以来,幼儿园里清一色是“娘子军”。这是否影响孩子们的性别意识正常发展,人们不无担忧。

  为此,建邺区教育局曾提出一个方案,希望从区内的小学抽调男教师,流动到幼儿园做专职教师。但受到小学校长们的一致反对,因为小学里男教师也很稀缺。

  怎么办呢?一条路走不通,区教育局没有放弃,经过充分调研,他们改变方式,从小学“借”男教师。这些教师仍在本校任教,但每周需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幼儿园兼课。

  这一次,校长们没意见了。很快,全区18位男教师经过专门培训,开始定期到附近的幼儿园上课,不仅让幼儿园里有了阳刚之气,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活动课程。

  这种支教流动方式深受欢迎。刘明雨每次一到幼儿园,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下了课,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问:“老师,您下次什么时候来啊?”眼神里的那份期待,让他满心感动!

  几年来,在建邺区,各种有效的校长教师交流方式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也改善着建邺教育的品质和内涵。

  不久前,建邺区在顺利通过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县国检后,又迎来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的评估验收,专家组深入考察后认为,建邺教育“实现了历史跨越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这是对建邺教育的整体评价,无疑也包含了对校长教师交流机制的称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