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寻求教育突围 ——由《与世界著名教育学者对话》(第一辑)想到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与世界著名教育学者对话(第1辑)》

  朱小蔓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

  本书是朱小蔓近年来与12位世界著名教育学者的对话记录,话题涉及道德价值观与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哲学等学术领域,也触及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其中颇多深刻的教育思想和独到见解。

  中国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跨越与回归”的过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家们,从国际视野中反观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重新构建“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在“跨越与回归”的心路历程中,在反复回环的构建过程中,他们积极走向世界去扩大视野,然后再从跨文化的基点上,重新反思那个既熟悉又陌生、但同样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本土文化。

  “教育永远承载着对那些穿越时空、超越民族、富有永久魅力、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如同文化的“跨越与回归”过程。在全球化、现代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教育学者的比较优势在于,他们不仅在努力学习、了解西方教育,而且还在努力体会、涵泳中国教育,几乎先天就形成了跨文化视野,从而也就更有可能沿着文化间性去向上攀缘,反思教育现实,积极追寻中国教育可能的突围。

  朱小蔓先生新近出版的《与世界著名教育学者对话》(第一辑)就是这样一种积极的追寻。该书收录了2000-2005年朱小蔓先生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与12位不同国家、地区著名学者就教育方面的一些议题进行的讨论、对话。这些讨论、对话并非简单履行外事公务,而是有着极具专业性的学术交往,其内容涉及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情感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哲学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对话有助于我们在理解、体验文化差异的同时,拓展学术视野,厘清教育问题的历史脉络,反思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

  与朱小蔓先生对话的12位学者,都是本国(地区)卓有成就的教育专家,如我们所熟悉的乌克兰教科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日本东京大学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哲学的研究者怀特夫妇等。从他们之间的讨论、对话以及朱小蔓先生对每位教育专家的印象记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的治学严谨、视角独特、思维开阔,以及他们对教育研究的那份热诚与“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责任感。每位学者身上都有一种人性的光辉,他们的研究体现着教育的人文关怀,这些柔软的情感及深邃的精神感染着作为读者的我们,使我们的头脑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每位学者的完整生命形象,产生一种迫切想加入到讨论“现场”的冲动。目前,国内能够给予我们如此体验的“对话”系列太少了。

  如此的“对话”中流淌着一种人文主义的文化立场。教育,本来也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一种关注人成长的学问。诚如朱小蔓先生所言,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中教育的相似性以及相互间的影响力远比想象中要大。以对话“发现自己”,以对话“联系别人”,培育一种开放的、敏感的、积极的态度,诸如平等、友善、谦恭、欣赏、宽容、协商,且独立、勇敢、创造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态度,在今天这个普遍“精神缺钙”的时代十分必要而紧迫。

  我们在聆听他们的“对话”中,细细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在“同感共受”中理解差异、接受差异,获得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与生命经历。“对话”是一种“相遇”,也是一种建构。带着问题去对话,以学习的态度去理解、整合,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朱小蔓先生与各位学者的讨论、对话,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研究,让我们在其中发现相似性,进而在比较中去反思现实,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这样的“对话”也会将中国的教育研究引向现实的深处、历史的深处、精神的深处,使得我们在跨文化的视野中承担起建构中国教育未来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部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母亲爱看天气预报     下一篇:大理,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