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丽:有个博雅教育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几年前考入外交部的王汉璞是博雅班首届毕业生,去年夏天专门回青岛来看望卢文丽。他说,之所以能有幸考上外交部公务员,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博雅班,让他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文化。“对我们的文化心存敬意,并希望能把祖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到海外,也许就是这一点最终打动了考官。”

  无独有偶。去年,博雅班又一位名叫娄坤的学生被外交部录用,他在外交部的指导老师对王汉璞说:“我们今年录取的一个学生,也是青岛大学的,怎么跟你那么像?”

  卢文丽说,也许因为博雅班的学生身上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吧。

  这种共通的东西首先表现在日常礼仪上。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曾来学校讲课。当彭老师鞠躬致谢时,许多人是没有起立的,但是浮山书院的同学们和卢老师都是回礼的。这种礼仪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博雅班学生郎咸江对记者说。

  礼仪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基本体现。博雅班师生的躬身践履,让人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礼义之邦”的人文之美和优雅风姿。

  青岛大学校报记者谢剑南讲了这样一个细节:他每次从博雅班出来的时候,定会有一位同学把他送到楼梯口,“不是教室门口,而是楼梯口”。

  “这个就是他们平时在博雅班熏陶出来的修养。”谢剑南说。

  “博雅班让我看到一个大学该有的样子,让我感到并不孤独。”来自商学院的阙书琴说。

  “从小我们就被喻为祖国的花朵,过去我一直没有感觉。”李瑜说,在博雅班,她第一次找到了作为“花朵”的感觉。“有的老师忽略了学生本身独特的光芒,但卢老师不一样,她真的用心浇灌了一朵朵花。我们不仅仅是卢老师的花朵,更是祖国的花朵。”

  做有情趣的幸福教师

  青岛大学博雅教育的成功实践,和卢文丽的积极探索是分不开的。在学校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她想方设法地把校内外的优秀教师包括许多知名学者请过来,给学生讲课,拓宽学生视野。

  卢文丽对自己的工作可谓“用心良苦”,这常常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浮山讲堂入场券,被她设计成了一枚枚富有文化气息的精美书签,听过讲座后,可作书签,还可收藏。

  “卢老师做每一件事都特别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这些都让我们学到许多。”学生熊海俊说。

  但卢文丽并不是一个工作狂,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她把握得恰如其分。

  记者听课那天,上完课后,丈夫带女儿一起来接卢文丽,虽然学校离家很近,但是丈夫每天都来接她。

  在妈妈的影响下,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也经常“参加”博雅班的活动,成为博雅班最小的“学员”。

  人如其名,卢文丽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文静美丽,同时又富有生活情趣。在她简朴的办公室里,有不少博雅班师生送给她的字画和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宝贝”,许多“宝贝”都是她亲自去市场上“淘”来的。

  卢文丽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喝茶聊天谈心。2014年教师节,学生阙书琴和李瑜去办公室找卢文丽。卢文丽摆出茶具,和学生一边喝茶,一边分享她与博雅班往届学生之间的故事,说到有趣处,3人开怀大笑。

  “这种情谊已经超越了师生的关系,我们就像是朋友一样相互珍惜。”阙书琴说。

  因为生活中有爱和幸福,卢文丽脸上总是带着温润的微笑,让人深深感到其中的优雅和善意。

  “泡茶等花开”

  一直对博雅班给予关注和支持的青岛大学学生处刘学老师认为,博雅班是对当前教育缺失的一种弥补。“当前整个社会很浮躁,甚至在高校里也有浮躁情绪在蔓延,但是博雅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深远”。

  在刘学看来,博雅班是对高等教育从过分关注专业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回应,是对教育本质一种更准确清晰的把握。

  对此,给博雅班上课的商学院教师葛树荣深表赞同。“在这里,大学真的像大学了。大学不能只是一个职业培训所,一个仅仅帮你找工作的地方。博雅班让青大恢复了大学应有的坚守。”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夏临华教授对学校开展的博雅教育非常支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让学生具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岛大学的博雅教育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博雅教育也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肯定和赞赏。在日前结束的2014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上,卢文丽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利宁认为,“浮山书院博雅教育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资借鉴的范式”。有一些院校代表表示,想在本校做一个类似的书院。

  2014年,“青岛大学浮山书院博雅教育探索与实践”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从构想浮山书院到创办博雅班,8年多过去了。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时会很难,很孤单,但是我觉得我肯定会走下去。”

  泡茶等花开。卢文丽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句话。“这是我最向往的生活。我想我们还可以有这种心境,不要总是那么匆忙。我们还可以不知不觉地坐上3个小时,不知不觉地茶淡了,花开了。”

  在许多人看来,卢文丽的博雅教育已经开花结果。而在卢文丽自己看来,“散落”在各个学院的博雅班学生,就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将“博雅”之风带到了他们所处的宿舍、班级,乃至整个院系,甚至在他们工作后传播到供职的地方。

  “我站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博雅班的学子说,“我站在哪里,哪里就是博雅。”

  当他们将博雅之风带入社会的时候,卢文丽心中沉淀已久的博雅教育梦也正照进现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