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育智库可以这么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要想让教育改革更好地服务决策、指导实践,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育智库作为思想库、智囊团、设计师和宣传队的作用。作为教育智库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建设者,教师要急切地弄清楚新型教育智库到底有何特点,可以通过哪些路径进行建设?

  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履行学术使命的必然选择。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教育战线,包括教育科研院所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育事业改革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智库的特点:“特、专、新、优”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应以服务国家决策为中心,以研究重大教育问题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切实为国家需求、区域诉求和人民需要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科研服务,促进教育事业决策科学化,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用特(中国特色)解决教育智库建设的方向问题。我们的教育智库不同于国外的教育智库,要有意识形态的自觉,科学研究和科研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既要有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各国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基本国情,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的教育智库也不同于国内的社会智库,要有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教育科研工作既要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为促进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又要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为破解教育难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贡献智慧。

  用专(专业水平)解决教育智库建设的能力问题。智库建设要求教育科研体现专业化,走向精细化,而不是谁都能做的事情,也不再是大而全的宏大叙事。所以,各地各级科研院所都应根据自身实际,紧扣国家需求,凝练主攻方向,发挥专业特长,对复杂问题做出独到分析,拿出实用、管用的成果,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力争把自己的科研院所建设成为符合智库建设要求的小型教育智库,提高为各地教育决策服务的水平。

  用新(创新意识)解决教育智库建设的动力问题。通过改革和搭建信息化平台创新发展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各种壁垒,建立与各方面力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紧紧抓住建设“宽带中国”的新机遇,围绕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好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专题数据库,促进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构筑智库建设的支撑平台,努力推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从分散向集聚转变、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从单兵作战向联合攻关转变,不断提高科研的影响力。

  用优(优秀成果)解决教育智库建设的评价问题。既要有质量高、效果好的产品,又要聚人才、出名家。具体而言,就是既要努力拿出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又要千方百计地让智库的“谋划”转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让智库的“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智库的“言论”转化为社会共识。高度重视成果的传播与推广是世界知名智库的一个共同特点。与此同时,人才是智库保持活力、形成特色、产生影响力的最根本保障。全国科研院所要重点推进人事制度和科研评价改革,建立以服务国家为导向、以实质性贡献为标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成就名人名家。

  教育智库的落实原则:个人兴趣服务国家战略

  教育智库在研究方向上,要由依靠个人兴趣为主的单纯科研向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需要为主的科研转变。过去,不少科研工作者,喜欢基于个人兴趣做一些单纯的学术研究或科研课题,这些研究也能生产一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研究相对单一、受众面窄、影响力小。新型教育智库要改变这种取向,主动向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转变。

  在研究机制上,要由单兵作战自耕自收为主向团队合作协作创新转变。单兵作战自耕自收是教育科研系统长期以来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作坊式知识生产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的中后期,团队合作与协作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常态”。我们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更加复杂和多元,需要多种方法、多重视角去研究,需要联合和发动多重力量、各种资源去解决。

  在研究内容上,要由注重学术理论问题研究为主向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转变。学术理论问题探究在任何时期都很必要,但离决策远,不能及时地为教育决策服务。新型教育智库旨在破解社会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国家教育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参考。

  在研究方法上,要由注重经验思辨为主向注重调研和依靠事实数据转变。教育科研从整体上看,国内研究成果主要还是以经验思辨为主,缺乏事实和数据支撑。新型教育智库的研究,应以调研为基础,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这样才能确保教育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育智库的建设路径:利用新技术服务重大决策

  教育智库在研究技术上,要由传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向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转变。以往,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做研究时,普遍采用的技术方式还是传统文献研究,还有一些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但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进行工作,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远距离的调研与交流。

  在研究视野上,要由关注本土教育实践向积极开展国际比较、参与全球对话与合作转变。我国教育科研工作者总体上还是以关注本土教育实践为主,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和区域开展教育科研,没有在宏大的视野和平台开展研究。新型教育智库应该立足本土实践,面向国际,积极参与全球教育问题,从国际视角做研究,主动参与全球对话。

  在成果应用上,要由过去的注重学术理论成果发表向重视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转变。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大多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并且有了研究成果选择公开发表,虽然有些成果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价值,但是大部分成果在发表后就束之高阁,并未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价值。新型教育智库应以问题为导向,重视成果转化,并积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

  在评价标准上,要由注重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向重视完成国家任务、服务决策成效转变。教育科研系统大多是以学术成果的发表作为评价标准,比如以论文、著作等衡量一个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效,但作为新型教育智库,应把服务国家战略和教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宗旨,因此应该向完成国家任务、服务决策转变。

  在激励举措上,要由奖励个人成果为主向鼓励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转变。新型教育智库,瞄准的是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协作的方式集中力量干大事。体现在激励举措上,也要从奖励个体成果向奖励集体成果转变。

  在科研保障上,要由单一的经费支持向财政投入、拨付、社会委托等多元化保障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科研机构经费主要是由政府拨款,但总体来看,在开展大型的重大问题研究时,政府拨款存在较大空缺。为了开展更多的重大科学研究,新型教育智库必须改变科研经费来源单一化的局面,构建财政投入、专项经费、社会委托等多元保障体系,有效地支撑新型教育智库开展各种重大调查研究。

  所以,智库的建设要本着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强系统内部的整体谋划与布局,避免科研工作大而全、科研成果同质化现象,整合和开发系统内部有影响力的产品,产出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精品,将全国教育科研系统打造成为一个大型的教育智库,切实提高科研系统为决策服务的水平。(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观点

  教育智库建设应警惕乱贴标签,防止“虚热”“虚胖”和一哄而上。新型智库应通过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发挥好决策参考的发源地、人才培养的蓄水池、社会舆论的罗盘、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作用。既不能做“翰林院”,又要解决进不了“庙堂”,接不了地气的问题,关键在于“转智成治”,让政府“信得过,用得上,想得起,离不开”。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 王荣华)

  智库的研究应该具备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切实突出实证研究。 (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银付)

  教育智库不应只满足于直接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而应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头脑和观念,进而间接地服务决策。 (清华大学副校长 谢维和)

  建立新型教育智库,应该建立合议制的选题机制、“旋转门”的用人机制、共建共享共赢的协同机制、实践检验的评价机制和团队奖励的激励机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曾天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