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域发展新秩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实施学区制管理的最大价值,在于减少了行政干预、下移了工作责任,使校长勤于思考和实践,形成了学校间共同发展的能量场。

  西工区地处河南洛阳市中心,但依然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如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破解城乡、校际发展不均衡问题?西工区通过名校协管、城乡结对、学区联盟等3方面的探索,建构西工教育新秩序。

  名校协管、以强带弱,让引领成为一种力量。2011年,西工区启动名校协管实验,将西工名校——凯旋路小学、白马小学分别与两个城区薄弱校结对,协同发展。为使协管落到实处,教体局明确了协管学校的7项职责:帮助被协管校确立核心办学理念;提升被协管校校园文化;建立“心课堂”改革共同体;加大小课程研发力度,形成“一师一课程”;促进被协管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普及“无功利、享受型”师生大阅读;加强被协管校学生行为文化建设。

  城乡结对、帮扶提升,让共赢成为一种风尚。为充分发挥城区名优学校的资源优势,改变农村薄弱校的面貌、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我们在总结和吸纳名校协管经验的基础上,将全区9所名优学校分别与红山乡9所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

  教体局组织签订帮扶协议书,明确帮扶期限、内容与方式,并确定双方责任、义务和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和考核标准。管理上采用“既相对独立,又合二为一”的方式,被帮扶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接受帮扶校的统一领导。

  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缺编、结构不合理和整体素质低等问题,我们除采取提升工资、校际流动、合作交流、统一招生等措施外,还使用“2+1”一体化考核办法,对帮扶校与被帮扶校的办学水平分别考核,再把被帮扶校的考核结果纳入帮扶校年度综合目标进行整体考核。

  学区联盟、抱团发展,让创新成为一种方向。当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建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新格局势在必行。作为洛阳市“管办评分离”的试点区,西工区推行了大学区管理制,区域内优质学校联合若干相对薄弱校组建新型管理形态,以学区校为引领,带动成员校实施捆绑式、集约化运行。

  为保证学区制稳健推进,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根据学校意愿划分片区,合作校共同研讨规划、自主运作。同时,积极引导舆论导向,促进价值认同。

  实施学区制管理的最大价值,在于减少了行政干预、下移了工作责任,使校长勤于思考和实践,形成了学校间共同发展的能量场。

  多年的探索,使西工区教育创生出独特的经验——精神铸魂、价值引领、生态布局、文化建构,这些优势促进了西工教育由均衡发展向品质提升。未来,我们将继续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

  (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