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近,糍粑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乡间过年有许多习俗,比如农历腊月二十三晚上要祭灶,大年三十早晨要敬祖先,大年初一早晨要拜天地。不过,最让我难忘的是,家家户户年关的必修课——做糍粑。

  做糍粑的时间一般选择在除夕。乡里人少有冰箱、冰柜等现代生活用品,离过年的日子近些,糍粑就无须保存那么长时间。糍粑的制作非常简单,先用糯米在冷水里浸泡一两个小时,让米粒稍稍浸发,然后,把它放在“煎子”(一种专门用来蒸饭的木桶)里蒸熟。饭熟之后,倒进一个上大下小的圆形的石臼里,再用两根特殊的木棒把糯米饭舂成糊状。舂饭是力气活,一般由身强力壮的男子来担此“重任”。

  而此时,主妇们一溜儿赶到市场买回猪肉、香芹、蒜苗、荸荠、黑木耳等食材,一一堆放在厨房里,好像也堆放着全家的欢乐。孩子们跑进跑出,盼望和高兴劲儿都在脸上憋着。做主妇的将买回的东西洗净、切碎,兑上香料和盐,加足食油,炒熟,就做成了糍粑的馅。接下来腾出一张桌子,将男人们舂好的糯米糊端上,兑进适量的水揉搓起来。一会儿,在亮光光的菜刀下,咔嚓、咔嚓……一刀刀切出了一个个希望,擀成巴掌大的一块块皮儿,然后将馅和喜悦包进去,蒸熟就可以吃了。

  新鲜的糍粑蒸出来了,孩子们手里拿着,嘴里塞着,眼里的笑和嘴角的糍粑油几乎同时溢了出来,于是屁颠屁颠跑到街上瞎乐。也有晚一些才蒸出糍粑的,大人小孩抢着尝新,个个满嘴油光……糍粑是自家的香,这时会有哪家婶子拉长嗓门喊:“我家的糍粑好吃咧,快来尝新啊!”熟络的便进去拿了塞进口,想赞句什么,但刚出笼的糍粑有些烫,话未出嘴,那个“好”字就被烫得黏在喉咙里了……

  乡间的年关,糍粑主要是用来送人情的。送糍粑从大年初一家族成员互相拜年就开始了,从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互相走动,送糍粑更是达到了高潮,我家客人最多的一天常常需要送出五六十个糍粑。这实际上也是缘于乡里人的一种理念:新年出外不能空着手回来。给别人送点什么好呢?金钱太俗,洋礼品太贵,只有糍粑恰到好处,既体面又省钱,还透着那么一股厚厚的人情味和热情劲。

  于我而言,糍粑就是故乡的年味儿,那雪白而又充满情感黏性的糍粑,一辈子也吃不够。

  (作者单位系广西钟山县民族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国外新年的奇葩习俗     下一篇:羊年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