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寄望于换一个校长几个教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些年来,教师流动一方面在“劫富济贫”,一方面又在“杀贫济富”。

  许多地方的规定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在任期内必须流动。搞教育的都清楚,无论是优质学校还是薄弱学校,培养一名优秀教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有时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尤其需要一个稳定、良好的成才环境。

  薄弱学校的优秀教师培养相对而言更加困难,原本稀薄的教师团队可能因为一两个优秀教师的流失一下子滑入谷底。当学校意识到培养优秀教师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之时,学校还舍得投入财力物力和精力培养教师吗?

  众所周知,当富人的财产得不到保护,随时可能被掠夺,那么富人的创富积极性必然严重受挫,而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必然停滞。同样,当穷人好不容易有了一点脱贫致富希望的时候,你一下子将他辛辛苦苦得来的微薄积蓄洗劫一空,他还会有脱贫的动力吗?换言之,优秀教师交流制度虽然能让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趋于均衡,但这种均衡只会是低水平的均衡、无竞争活力的均衡,并不利于优秀教师队伍的打造,也不利于义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乡村学校的教师流动到县城,一般情况来讲教师是乐意的,不过如果他考虑到家庭可能会遭遇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也是不乐意的。反过来有一点基本是可以肯定的,城区的教师要流动到乡村学校,他是绝对不乐意的。在教师不乐意的状况下,谁流谁动,一不小心,所有的矛盾就集中在校长身上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对所谓优质教育的评判,许多情况下,我们对一个区域、一所学校质量的评判还只是停留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而很少去考虑这个成绩和升学率是怎么得来的,更难以考虑到具体个体的分数与成绩。于是,我们就把希望放在换一个校长、换几个教师上,以为只要有了好校长、好教师,那些薄弱学校的教育面貌就可以改观了。但我们却忽视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不错,好校长、好教师会给薄弱学校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但是教育质量的提升远不是有一个好校长、好教师就能短期见效的。

  其实,考试成绩的高低,就跟农民种地一样,许多时候它也是论年成的。这个所谓年成,取决于前段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某个年份的生源,而不是任课教师。提升教学效能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学生本身,这牵扯到学生的家庭教养、家庭所处的社区文化。当然也包括学校文化,只不过学校文化不是他生长的主要因素。

  就当下的国情来看,教育均衡首先是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其在校长的轮换与教师的流动方面动脑筋,我们不如多在学校硬件建设上花点气力,这些只要想做是一定可以做到的。在均衡物质保障的同时,更应该在改变校长的培训任用机制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普遍提升上花力气,下功夫。

  但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选择的路径往往背向而驰,几乎总是从规模办学、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拉动地方经济的角度考虑。我们一方面强调教育均衡、教育公平,一方面又在大力地推动不公平与不平衡。各地的示范学校和非示范学校、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各种各样的评审验收,不就是理直气壮地推动着不公平、不平衡吗?这样的体制下,校长教师的流动能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吗?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