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马修般去“悲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论是折服于马修的善良,还是醉心于天籁般的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俘获了太多观众的心灵。这部电影的主题被论证了多次,但我更愿意提出“悲悯”二字。

  当马修的第一堂课闹哄哄地开场,乐格克抢了他的公文包在全班疯传玩耍的时候,校长进来问他:“你刚才是不是要惩罚他?”马修回答得轻描淡写:“哦不,您进来时我正要求他们安静下来。”他深深地知道,乐格克被他“供出”的“悲剧”下场。

  被“悲悯”的还有皮耶尔。即便皮耶尔泼了马修一头墨水,让他在学生和“梦中情人”前面狼狈不堪,在迎接公爵夫人的汇报演出上,马修仍伺机让皮耶尔参与到了合唱之中,让他在众人面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动人的天籁之音。

  惩罚从来不是马修的目的,他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给乐格克和皮耶尔们以悲悯的宽恕和温暖的接纳。

  悲悯的本质,放在一个通俗的层面上说,即换位思考,这种换位思考是以高尚温暖的人文情怀做底色的。而恰是在这一点上,《放牛班的春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讽刺意义的悖谬:将“行动—反应”式惩罚甚至体罚式教育奉为信条的校长哈桑,在“池塘之底”(这所学校的别称)教的科目却是“历史”和“语文”,这是人类称为“人文学科”的学科。但很遗憾,我们从哈桑身上几乎看不到半点“人文”的素质,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谩骂、暴力、惩罚、武断、灰暗……

  人总有无力与软弱的表现,这才需要有人去“悲悯”他们,而不是简单地做道德宣判,把人非此即彼地分为“好人”和“坏人”,把学生非此即彼地分为“优生”和“差生”……窃以为,教师最需要的是人文的悲悯情怀,只有广大教师如马修般都怀有悲悯之心,“放牛班”也好,“牛人班”也罢,才会始终拥有生命的“春天”。否则,什么班都会沦落为“池塘之底”。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第四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