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全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学科课程到全课程,从学校教育到全教育,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又该如何构建,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在这里,为您呈现全新且独到的阐释。

  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不能仅靠学校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方联动、互为补充、共同承担。学校教育不等于学校学科教育,更不等于学校课堂教育;教师对待家长,不能仅仅只是“迎合”或者“埋怨”,而应该是“引领”以及“指导”。

  因此,我们呼唤全教育,它是素质教育落地的基础。

  教育什么样

  所谓全教育,是指学生在享受优质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能享受全方位、多角度的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它不单指学校的线性教育,也不只是平面的家庭教育或社区教育,而是立体的、多维的、三者相辅相成的全面教育。它将目标指向一个中心——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然而,全教育该如何推进?

  我认为,这是一个链条式的过程建构,概括为:全教育→全教育课程标准→全课程→全课程活动平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全课程及全课程活动平台是实现这一过程目标的核心要素。

  我国现有的学校课程层级、课程类型、课程模式不仅单一滞后,还自成体系,少有联动。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之间不是互相支持,而是“各自为政”;社区教育不能有效运作;学校课程、家本课程、社区课程三者的地位还没有明显的轻重缓急之分,学校课程正值改革,家本课程有待完善,社区课程亟需开发。

  全课程服务学生发展

  学校课程、家本课程、社区课程的完整组合是我们所追求的全课程。实现素质教育依靠的是全教育,而全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是全课程。全课程教育不仅涵盖新课程教育,也继承传统课程教育中有效的课程要素,同时又创设出新课程教育和传统课程教育均未涉及到的新课程要素,充分利用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拓展学校课程类型,建设新课程体系,要遵循“学科课程+非学科课程”的原则。把学科课程以外的教育教学活动视为课程,即非学科课程,目的是让学科课程以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科课程受到同等的重视。新体系的学校课程教育以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视学校各个课程层级、各类课程类型和各种课程模式为有机整体,相互间有力支持,使其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联动,从而优化教育教学,完成国家教育方针在学校层面的落实。

  对于家本课程、社区课程,不主张编写规范的教材,编写课程方案即可。它可以规定家本课程、社区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实施规划、课程实施应该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等。

  搭起全课程平台

  多年的研究发现,在全教育课程标准落实与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缺少一个环节——全课程活动平台。因为不管课程资源多么丰富,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课程活动平台,课程资源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当前的课程活动平台,除了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平台较为系统有效外,其他的课程活动平台几乎是片空白;教师误以为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平台就是全部;在学科课程活动平台上运行的传统课堂,要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要么缺少对学生有效的指导和检查;此外,还忽视了行为彰显、成果展示这一教学方式。

  对此,我们需要反复琢磨,弄清楚全课程、全课程活动平台等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有效地推进全教育的开展。

  全教育课程标准决定全课程活动平台,全课程活动平台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前者的优劣直接影响后者的优劣。

  全教育背景下,全课程需要相应的活动平台来支撑。仅从学校教育的维度看,学校课程活动平台大体可以分为:学科课程活动平台、非学科课程活动平台、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整合活动平台以及学校文化活动平台。上述全课程活动平台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形成网状结点,整体和谐推进。

  其中,学科课程活动平台可以从与班级授课制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以及打破教学时空线性隧道的“触摸屏”自学这两个角度建构。“触摸屏”自学活动平台依托学校精心制作的“学科知识树”和校园局域网上随时点击进入,学生可以依照个人实际,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并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也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软肋。

  非学科课程活动平台则可以从综合实践活动、大课间、有课程意识的系统组织、实施的各类活动等角度来建构。

  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整合活动平台的建构,可以通过非学科课程活动平台,让学生进行学科课程内容的成果展示;通过学科课程活动平台,让学生把在非学科课程中积累的经验反作用于学科教学;通过学校生态环境、文化活动等载体,有意识地让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打通进行。

  从学科课程到全课程,从学校教育到全教育,期待课改深度升级,培养美好“全人”。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宜阳县三乡中心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一线动态     下一篇:教研员如何做好“二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