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开掘生活的清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多年前,读过沈从文的一篇文章《我的小学教育》,文中神秘的傀儡戏、古朴的小戏楼、溪畔浣衣的妇女,还有上学路上孩子之间碎碎念的斗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颇蹊跷的是标题“我的小学教育”,文中却未用一字来写学校教育,连黑板、桌椅、书本这些校园最寻常的物件都未提及。细细思量,原来沈先生是在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来自生活,最好的老师就是生活。

  不知何时,我们的教育缺失了生活。学生课桌上堆堆垛垛的是教辅书籍和做不完的练习卷,他们遮住了学生眺望生活的眼睛。于是,作文里没有了生活的影子,样板式的华丽词句堆砌其中。写下这些文字的孩子,还是课堂中曾有着明亮眸子的孩子吗?他们在生活面前,叙假事、抒假情、讲假道理。我们的孩子活脱脱地成了在文字中包装自己的“假孩子”。

  而我们要的是“真孩子”。我要给孩子们一段写作的生活,一段做真人的生活。

  每年3月初,当汉中的油菜花明艳艳直开到天边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便迎来了我们的风筝节。我们在草地上阅读《追赶闪电的人》,朗诵有关风筝的诗篇。有时候,我们还举行简短的“风筝知识知多少”抢答赛。而后,老师和孩子们会即兴演讲,《又是一年三月三》、《妈妈,我愿做一只你的风筝》……孩子们用他们的语言去触摸生活,尽管是稚嫩的、生涩的,但他们在表达自己、表述生活。

  我们的小城是张骞的故里,神奇的桔乡。学校向北两公里就是张骞纪念馆。每一届孩子到了八年级,我都会组织他们去纪念馆义务劳动,再邀请纪念馆的讲解员给孩子们讲述张骞的事迹,“张骞乘槎游天河”、“张骞与黑米”等。当优美的传说和生动的历史故事如种子般撒进孩子们心田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下面的练笔:《张骞,一个光照后人的名字》、《石虎情》、《放眼看世界的张骞》、《我崇敬的人——张骞》……

  我倡导孩子们写日记、写随笔,随手记下生活即景,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们一同去观察教学楼前的水杉,赏中院的梧桐,嗅无香的绣球……于是,背诵对抗赛上男生高声诵读脖子青筋绽出的场景,他们看见了;校园翠竹下晨读的剪影,他们记下了;运动会上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他们听到了……

  阅读和写作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两翼,阅读更是一种行走,一种邂逅另一段风景的生活。孩子们想写好,就会主动去阅读,有了阅读的积淀,自然也就越写越好。班级的“读书汇报会”,是学生们最激动和最期待的活动之一,因为他们能欣赏到美文,能比较检验这一段的阅读所得,他们能感受到同伴的成长,也有了分享借鉴的契机。渐渐地,孩子们的练笔追求独辟蹊径,他们开始注重“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他们懂得了“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

  面对作文“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那就是为学生开掘生活的清流,给学生一段写作生活,让他们快乐地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城固县藏寺初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