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2 诗·青春·远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远方有多远?这一次,他将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

  一片唏嘘声中,报纸上、微博中、朋友圈里,关于汪国真的缅怀篇章如雪片般袭来。时隔多年,沉寂已久的诗人再次被人们如众星拱月般激赏。只是,他的二度“走火”,却是以不同的方式。

  人生谢幕,青春不再。重读汪国真的诗,已是另一番滋味。

  对教师这一群体而言,这般滋味他们大概体会尤深。毕竟,他们是离书本与诗歌最近的人群之一。

  与诸多教师缅怀诗人,便知道被贴上“一代人的青春符号”标签的汪诗,的确附着了教师们太多的回忆。湖南教师胡平托腮沉思,思绪早已翻滚,“当年,我们疯狂地传抄他的诗歌,集体陷入一种狂热。我们在锦缎硬面笔记本上,抄满了他那让人激情澎湃的诗句:‘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就是这些诗句,让夏日里焦灼的气息淡了下去,让我们的青春得以诗意地安放。那些跳动滚烫的年少之心,在他的诗里得以恒久地封存。”

  诚然,诗能怡情,诗可励志。那个年代,诗歌是许多人心中的一块圣地。与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趣一致,彼时的青年,对诗歌的向往,成为一种超越温饱的精神追求。安徽教师史朝峰即有言,“当时省吃俭用,就为了买下一套汪国真诗集。”而“当年他的诗集是同学之间相互赠送的最好礼物”一语,则道出了诗歌的魔力,已形成一种集体效应。

  时光荏苒。当日的同学,今天已变作教师。

  今夕何夕?于是,抚今追昔,难免有人发出一声长叹——“一切向钱看的世界里,理想与诗歌难以立足”。

  20年后,当功利化思想和唯市场论的风潮席卷而来,在道德危机频仍的今天,相信诗歌可以涤荡心灵、塑人魂魄的是否还有人在?愿意在灯下翻阅诗书,忘我共情的是否还有人在?

  青春易逝,但激情不应磨灭,诗意可以长存。正如湖北教师段伟所言,“毕竟,生活不只眼前的‘丰满’,还有纯真超脱的长歌短调和远方。”

  是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走向远方的我们,需要给自己,也给我们的孩子多一些诗意。

  汪国真说,“我们可以欺骗别人/却无法欺骗自己/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这个五月,汪国真注定已无法走过。而我们,不妨踏着汪先生笔下的印记,一步步迈向诗意的远方。

  (黄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征 稿     下一篇:我的青葱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