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好风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初申报江苏省镇江市第一批名教师工作室的时候,我是颇有点“重在参与”的念想。但是,当真的看到工作室牌子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名教师工作室的功能是什么?应该怎样开展活动?“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习营”、“创新发展的共同体”,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让我们尝试着展开了探索。

  我们的团队人才济济,有普通教师,有校长,还有教研员;有城区教师,也有农村教师;有骨干教师,有学科带头人,也有教坛新秀。在启动仪式上,望着这个充满智慧、富有朝气的群体,让人感到能量十足。“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畅言、碰撞、激辩之中,工作室的目标愿景渐渐地清晰,工作室的行动路径渐渐地明朗。

  我们关注“常态的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提高每一节常态课的实效。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室将“提高语文常态课实效”作为主攻方向,而不是去追求打造出几节令人称道的展示课。首先是开展专题研讨,确立了“语文常态课与公开课的比较”、“常态课师生活动过程”、“基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训练设计”等12个研究专题,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研讨,循序渐进地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理论素养。二是开展案例研究,成员们搜集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以及本校教师成功的常态课课例,分析其成败得失,提炼出“优质常态课的要素”,用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三是开展“大家论语”常态课观摩研讨活动,分别邀请来自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执教语文课。活动盛况空前,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维碰撞,成为全市最具创意的品牌教研活动。研讨活动还打造出张玉坤、陈国安等另类教学明星。

  我们关注“普通的教师”。尽管工作室成员大多是语文学科的青年才俊,将他们引向通往名师的大道是工作室的重任。但是,关注广大普通教师,更应该是工作室辐射性、示范性的应有之意。因此,工作室的研讨活动追求“接地气”:到学校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每到一所学校,工作室都邀请该校和周边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将活动做大做好。3年来,工作室的活动足迹几乎遍布每一个成员所在的学校,同课异构、观课辨课、主题论坛、互动研讨,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我们关注“本土的经验”。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我会给成员开书单,以阅读丰厚积淀,夯实理论素养之根基。当前语文教学流派多、主张多、理念多,如果工作室总是在“跟风”,就缺乏创新的活力。因此,工作室要求成员增强创新意识,增强专业研究的自信,善于总结自身的教学改革成果,善于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同时,通过专题论坛、成果发布会、课题报告会、“我的教学主张”汇报会等活动,促进教师提炼观点、提出主张、形成风格,将本土经验上升到理性层面。于是,一些富有个性的教学主张诞生了:熊开玉的“自主阅读,有效建构”、李素琴的“意文兼得,情理交融”、胡玲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林丽的“让儿童语言自然生长”……这些成果就像出土的新芽,充满生机。

  短短3年,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路匆匆行走,一路都有好风景。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资中心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一周·关注     下一篇:风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