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校长手拉起来 ——广州市名校长培养对象投身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哪一个人没有一两个农村的亲戚和家人?又有哪一个人不曾受惠于农村?我们对于农村的情怀,足以让我们善待任何一个农村人……”这样一段情真意切的话语,出自于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红教授写给广州市名校长的一封公开倡议信。由此引发了一场广州市名校长倾情助力支持农村教育的“蝴蝶效应”。

  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校长黄巾已经养成了每天到教室巡堂或听课的习惯,这是从广州的“校长师傅”那里学到的。透过一间间教室的窗户,当他清晰地看到全校的课堂都从以前的“排排坐”变成了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看到学生们充满兴趣进行交流讨论的情形时,他心里充满欣慰……

  南康区第六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是从黄巾2013年底参加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2013)”华南师范大学班学习后开始的。改革的过程当然充满艰辛,但让他特别感恩和难忘的是,去年3月底,学校来了一批珍贵的客人——华南师范大学特派两名校内专家,带领广州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项目的23名培养对象来到南康,对南康二小等4所农村中小学的校园规划、师资培养、管理体制、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义诊”,为这些农村学校传经送宝。

  远水解近渴 地方工程携手国培计划

  黄巾和南康二小校长蒙在飞、朱坊中学校长黄新东都是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2013)”华南师范大学班的学员。他们与其他47名来自中西部15个省份8个民族的农村校长们一同在华南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25天的集中学习和影子培训。那一年,全国有2000名像黄巾这样地处中西部地区国贫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乡镇及以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在不同的院校参加培训。

  对久处教育落后地区的农村校长来说,这次学习无疑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头脑风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和震撼。黄巾将自己在华南师范大学的这段学习经历称为“寻梦之旅”。

  然而,如何将集中培训学习到的前沿教育理念融入农村地区的教育实际?农村教育现状与城市中小学校的现实差距如何在教育改革中弥合消融?仅凭农村校长自身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时任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红教授的深深思考:按照教育部的安排,华南师大已为农村校长的返岗实践安排了远程指导,但“远水不解近渴”,如果能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基础教育专家上门进行因地制宜的返岗实践指导,无疑更有现实意义。然而,学习经费却难以支撑派人专程去学员们所在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

  为此事苦恼的王红突然想起了该院另一个培训项目——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项目,这个平台凝聚了广州最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能否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教育情怀的名校长们投身“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其实,这也是激发广州名校长们对教育责任和内涵产生更深层次思考的一个好机会、一种好方式。

  于是,就有了本文那一封情真意切的“广州教育携手助力农村教育倡议书”的诞生。

  “服务农村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在农村,农村教育发展了,中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在倡议书中,王红特别强调,“我们到农村不仅仅是奉献,同时也是名校长培养和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这实际上又把我们放置到一个‘被学习’的情境中。”

  倡议书说明以自愿为原则,参与者需本人负担交通、食宿等费用。然而,让王红惊喜和感动的是,“名校长项目”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员在倡议书发出的第二天就作出了志愿参加的回应,其中23名广州中小学名校长精心准备了交流材料,倾情加盟广州名校长“走进南康教育”活动。海珠区前进路小学校长张舜出发前还在医院打点滴,但他克服困难,准点登上了航班。

  支教结情缘 城乡校长引发教育共鸣

  在为期近一周的支教指导活动中,满怀热情的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专家和广州名校长们通过专题讲座、听课评课、同课异构和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议等方式,为南康的基础教育把脉导航。

  一周的支教共举行了13场讲座,主题涵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与规划”等方面。此外,23名广州名校长分赴7所学校听课指导,深度点评了21节课,组织了3次同课异构课堂,开展了7所学校的发展诊断与建议调研活动。

  广州校长们的支教义举,在南康的中小学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每到一所学校,南康教育局都安排了全区教师代表观摩。一场在南康二小举行的数学评课活动,原定于上午十一点半就该结束,却在教师们的热议中延长了近一个小时;“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等讲座因主题贴近日常教学,在南康教师中引起强烈共鸣;广州校长们从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要素、抓手、途径和发展理念、办学思路及举措等方面对南康六中进行诊断,热烈的讨论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

  此次返岗指导活动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袁成还为赣州市南康区学校赠送了白云区新课改系列书籍,将白云区多年探索的课程改革经验传递到农村学校;广州市回民小学校长金秀玲、天河区陶育路小学校长曾岱仪也带去了所在学校学生的作业和书信,希望借此机会为穗赣两地学生搭建心灵的桥梁。同时,三所广州的学校——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广州市回民小学和西关实验小学分别与南康第三中学、南康实验小学、南康二小建立了“手拉手”姊妹学校关系。就这样,加上在广州集中培训阶段华南师大为校长们牵线搭桥建立的50对姊妹学校,此次城乡携手共产生了53对姊妹学校,遍布中西部15个省份,将短期的支教延展为长久的互助关系。黄巾校长和蒙再飞校长事后还带领学校的教师到广州结对学校跟岗学习。

  南康教师们坚守教育、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农村学校淳厚朴实的学风,也深深打动了广州校长们。广州市海珠区瑞宝小学校长陈月心表示,她很感谢华南师范大学组织了这次意义深远的支教活动,她认为与其说这是一次让教育工作者到欠发达地区支教的活动,不如说是一次给教育工作者换位思考问题的机会。

  今年伊始,华南师范大学项目办将助力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又带领广州市名校长到河南省内乡县2014年教育部国培计划“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华南师大班学员张国锋、屈新亮、张秋枫的学校支教一周。

  项目巧协同 助力各方共同成长

  不少校长在感叹华南师范大学巧妙安排的同时,又不约而同地提出建议,希望由华南师范大学牵线搭桥,与更多的外地学校结成姊妹校,通过比较和学习,开阔眼界,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实际上,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正在努力尝试,大胆创新,利用其特有的面向全国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平台,通过优质资源的合理搭配和资源共享实现最优的培训实效,安排不同的校长培训项目交互协同发展,让来自全国的校长充分实现资源交互利用与共享。

  譬如,在此次“农村助力工程”的影子培训阶段,华南师大就安排农村校长分组到广州市“百千万工程”名校长培养项目学员们所在学校进行跟岗实习。与此同时,华南师范大学还特意安排了另一个培训项目——“为中华而教”基金会项目的学员即广东省内的农村校长与“农村助力工程”的学员进行交流座谈,相互鼓励,让校长们感觉到在农村教育改革的路上并不孤独,激发校长们坚守农村一线教育阵地的勇气和信心。

  据介绍,培训项目协同发展与创新是华南师范大学在新常态下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这种培训项目的协同整合模式,充分共享教育资源,并使不同项目的学员在相互学习与交流比较中收获不同角度的成长,高效且有意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