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走向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效课堂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核心,致力于课堂转型。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于课堂,只能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推动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课改的深化必然会涉及“学什么”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因此,从课堂走向课程就成了课改深化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是课程?“课”就是主题,“程”就是有序。重建课程意识、投身课程创新,这是教师智慧生存的方式。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创新呢?可以重点关注“四个领域”“四个类型”“四个层次”。

  四个领域。课程要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模型,至少应该包括人文领域、科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如果说课堂学习内容是学生的“规定动作”,那么,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就是给学生提供“自选动作”。

  四个类型。课程应该包括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分类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班选课;分类课程要打破单元、年级界限,对教材进行重组,从而让教材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课程主要指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特需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特别需求。

  四个层次。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校本课程,以学校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二是班本课程,以班级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三是师本课程,以教师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四是生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开发的生力军,放手让学生自主研发课程,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这将是新课改的另一重境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从课本走向书香     下一篇:从传统走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