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动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构建“6+X+Y+J”课程模式

  为在源头上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浙江省杭州市城东小学改革课程设置,构建起“6+X+Y+J”课程模式。

  “6”课程包括语言文字、数学、社会及自然科学、艺术、技术、体育健身等六大学习领域;“X”课程为必修拓展课程,包括足球、古筝、书法等校本课程;“Y”课程为选修拓展课程,分为知识探究和体育艺术两大类,设置国画、跆拳道、文学、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三十多门课程;“J”课程为综合活动课程,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规范,使原本较为零碎的活动提升为系统高效的“十二节”课程,如“生命健康节”“阳光体育节”“创意发明节”等。

  

  阅历课程到江南寻根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北京中学的师生们完成了在江南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学生们来到苏州,走进拙政园感受江南园林的精致婉约;在枫桥运河畔倾听苏州评弹,举行“枫桥诗会”;游走于江南“水乡”乌镇,感受江南小镇的别样风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鲁迅故居,追忆语文课本中那些曾经相识的画面……

  此次江南行文化寻根活动是北京中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阅历课程。校长夏青峰表示,学校开设阅历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脉络,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打包”共上一堂课

  近日,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基于“真实的学习”理念,打破学科壁垒,开展不同学科的教师共上一堂课的课改实验。

  在一节名为《小球弹射器项目学习》的主题课上,科学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回顾飞行器原理,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师则带领孩子们从角度、力量等方面,思考并讨论小球飞行的距离和方向;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描述或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

  在7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课程以学生的团队协作与交流讨论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所幼儿身边的“科学院”

  种植活动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播种、管理、记录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良好平台。

  为了让幼儿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广西南宁市第四幼儿园开辟700多平方米的楼顶种植园,并聘请农业博士做顾问,在幼儿身边建起了“科学院”。该园把幼儿熟悉的植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通过对身边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规律进行主动探究,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在“种子的畅想”系列种植活动中,教师让幼儿猜想后去验证。孩子们播种完毕,每天都会去观察种子的成长。随着种子慢慢长大,教师会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植物的叶子、根茎、果实,并指导他们将整个观察过程记录下来。

  

  儿童哲学走进小学课堂

  相对于传统的小学课程,哲学这门学科不免显得晦涩难懂。小学生怎么上哲学课?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梅岭小学的儿童哲学课将哲学分解成许多通俗易懂的部分。比如第一节课是从幸福说起,要让学生感觉到坐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给他们上课是件无比幸福的事,从而让学生发现和感受身边的幸福。接着再循序渐进,将幸福引申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哲学与人生等层面。

  据该校教师介绍,儿童哲学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推理等能力,通过训练儿童的思维,帮助他们找到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

  (卢垚 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