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中国教育百年现代化历程中最特别的一群人 中国新生代乡村教师调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乡村教师,他们是在中国快速转型、高速崛起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也是中国教育百年现代化历程中最特别的“乡村教师”。

  2013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476.82万人,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69.46万人,其中乡村专任教师(含城乡接合部、镇区和乡村)762.7237万人,占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71.31%。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乡村教师总数为330万人。

  为深入了解我国新生代乡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乡镇村级学校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状况,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郑新蓉、魏曼华、杜亮主持的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教师支持服务与政策研究”项目组在2011年-2015年间对贵州、云南、河北、四川、湖北、甘肃、广西等省份多次进行基线调查和专题调研,采集了大量有关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数据。

  本文的新生代乡村教师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并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在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

  一、 新生代乡村教师女性居多,多出身于农村,多有留守经历

  新生代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90后”教师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为例,该区共有教师7500名,其中35岁及以下教师3705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49.4%。贵州省威宁县2014年30岁以下教师占50.97%,31-40岁教师占28.47%。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共有209名教师,35岁以下教师91人,占全镇教师总数的43.54%;“90后”教师30人,占全部青年教师的32.97%。

  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逐步呈现“女性化”特征。项目组在2011年的调研显示(本文调查数据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项目组调研结果),以特岗教师为主体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中女性比例接近60%。在个案县镇调研中,这一特征也非常显著。广西隆安县35岁以下416名教师中,女教师287名,占69%。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91名青年教师中,女教师70人,占76.92%。

  79.89%的青年乡村教师出身于农村,上大学前的户口类型是农业户口。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父亲文化程度占比例最大的是“初中”,母亲文化程度占比例最大的是“小学”。超过93%的教师认为父母家庭经济条件在其家乡属于“中等”或“偏低”水平,家庭年收入在1万-2万元之间的最多。

  相当多的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小时候有过留守经历,这对于他们从事乡村教育事业有特殊的意义。在2013年甘肃省小范围调查的205名特岗教师中,有71名教师曾有过父母一方或双方都长期在外打工的经历,占总数的34.7%。其中,母亲曾长期在外打工的占2%,父亲曾长期在外打工的占22%,父母都曾较长时间在外打工的占10.7%。

  二、 新机制招聘的乡村新教师来源广泛,学历更高,大部分在最艰苦的地方任教,最需要提高待遇

  近十年来,乡村教师招聘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提高了学历要求和待遇水平,突破了地域和专业限制,增强了招聘的透明性、公开化和自愿性。例如2006年开始在中西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至2014年已招聘43.2万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批教师。

  新机制打破了传统“县招机制”以地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的招聘方式的束缚,将县域内农村教师岗位的供需平台放大到全国层面,在“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原则下,乡村教师队伍更加多元化,而不仅局限于本地人。在2013年甘肃省调查的205名特岗教师中,跨县任教的教师80名,占总数的39%。贵州省威宁县新发乡2012年158名新入职教师中,外县教师有105名,占全部教师的66.46%。

  调查显示,约有67%的乡村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大专毕业生占31.32%,也有极少数新生代乡村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师范类毕业生占83.78%,非师范类毕业生占14.81%,非师范类毕业生来自综合院校的不同专业。新生代乡村教师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都比较靠前,自我陈述“优秀”(班上成绩排名前10%)和良好(班上成绩排名前25%)的占90%以上。可以看出,新生代乡村教师总体水平较高。

  新机制招聘的乡村教师专业分布也较为广泛。除师范领域各专业外,还包括高等院校大部分专业。以2011年调研中的河北省某乡镇中学为例,该校共有新生代乡村教师21名,所学专业跨度较大。除音乐、英语、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地理、教育技术、数学、化学、生物教育等专业外,还有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制药工程、农学、人文教育、动物医学、对外汉语、平面设计等专业。

  热爱教育事业、改变农村教育面貌是他们选择当乡村教师的主要原因。对于“为什么报考特岗教师”这一问题,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当老师”和“为了支援落后地区教育”,分别占到50.43%和16.12%。

  90%的乡村青年教师都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且大部分在最基层、最艰苦的村小、教学点任教。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该县2011年的特岗教师中有3974名在乡镇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任教,比例达51%。2013年甘肃省调查的205名特岗教师中,193名在乡镇及乡镇以下中小学任教,占94.15%。其中,在村小、教学点任教有71人,占34.63%。

  相对于“县招机制”的老教师,新机制招聘的青年教师的基本工资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付,工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深受现代化生活方式影响的青年教师,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和房价,他们的工资无法满足日常消费需求。项目组2011年调研数据显示,以特岗教师为代表的新生代乡村教师最希望改善的方面,居首位的是“工资水平”,比例高达43.2%。

  三、新生代乡村教师已成为乡村教育改革生力军、城乡世界连接者

  (一)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新生代乡村教师在中国农村最需要人才、最渴求知识、最需要更新观念的农村学校任教。经过现代高等教育洗礼的他们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新思想,已然成为农村教育改革潜在的生力军。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他们调查、分析学生各方面的状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向老教师请教经验,尝试各种教学方法。86%的青年教师“喜欢”或“很喜欢”在教学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7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了解”或“很了解”新课程理念。

  (二)乡村学校发展和变革的生力军

  年轻的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方面,更表现在乡村学校建设方面。近十几年来,国家在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是仍有许多中西部学校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日常教学用的钢琴、美术用品、电脑、农村远程教育的相关硬件设施都不甚完善。但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一群有着现代文明意识和丰富知识的新型教师,他们盘活了可用的社会和技术资源,为学校募集的资源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学校的现代化。如湖南教师覃占波,通过建立个人博客、在论坛发布帖子等方式,把学校和孩子们急需的东西发到论坛上去寻求网友捐助,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自己贴钱跑企业、找老板拉赞助。所筹善款全部用于学校的基础建设,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城乡世界的连接者

  年轻的乡村教师带着现代城市气息,带着数字文化,带着青春梦想,更带着理想奔赴全国最边远、最基层、最艰苦的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作为城乡世界的连接者,给乡村孩子们带来了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运动会、第一次踢足球、第一张集体照、第一次女生生理讲座、第一支健美操队。

  乡村青年教师也主动、积极地融入农村生活,帮助村民减少恶劣环境的束缚,发展生产。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到来将为乡村建设带来深刻的变化。例如,志愿到贵州威宁的湖南籍青年教师刘习聪,课余时间还帮助当地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产品,通过种植核桃和烤烟等经济作物走向富裕。同时他从外界引进2万元爱心捐款,给学校修建了专用水源。学校在满足水源需要的同时,还方便了村民用水,在大旱年份同样获得农业丰收。

  四、生活困难、社会地位低、经济压力大,成为乡村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交通不便

  许多山区贫困县地处偏远,交通条件不太便利。从村小、教学点到县城的距离较远,若想去县城办事或回家探亲,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成本。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该县的S乡地处威宁县西北角,由于地形复杂,不少地区没有公路,尤其在阴雨天气,几乎不通车。高昂的交通费用也给乡村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如一位在贵州省威宁县任教的特岗教师每次单程从学校回家至少需要25个小时,单程路费至少需要170元。

  (二)对网络和交往的需求难以满足

  从大城市走进偏僻甚至凋敝的乡村,与外界的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之一。大山深处的学校,受制于地理条件影响,网络信号不好,有的地区甚至没有网络,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交流的青年突然间没有了网络信息,少了许多网络社交、娱乐、休闲的乐趣。网络信息的闭塞,给想要了解外部信息的教师带来了无助感。有的教师甚至开玩笑说,自己已经和外界失去联系。尤其是在没有宽带覆盖的地区,手机上网就成了青年教师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教师也为此支出了许多费用。

  (三)住房条件差

  许多地区的青年教师周转房尚未建立健全,在当地,刚入职的外地教师要么在外面租住村民的房子,要么住在由办公室改造而成的教师宿舍。许多教师宿舍拥挤,有的还是危房改建而成。以河北省L县W镇中心校为例,该校13位特岗教师中,有6位本县教师(其中3位本村教师和3位县城教师),另外7位教师是L县以外的教师。3位本村教师一般都是在家里居住,而其他10位非本村的青年教师一般是住在学校提供的教师宿舍,而且一般是4-6人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同时也是办公的地方。狭小的住宿、办公空间,给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李银环     下一篇:他们,挺起乡村教育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