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双名”工程催生人才“金字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省启动实施“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已经整整十年,工程每五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共组织实施了两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一期“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培养并命名“齐鲁名师”144人、“齐鲁名校长”81名,可谓星汉灿烂,成就斐然。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程带动、催化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全省教师队伍呈现出可喜的“金字塔”人才梯队模式。

  专项式管理,开放式培养

  为切实打造一批高水平、高素质、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齐鲁名师、名校长”,山东省采取专项式管理、开放式培养的方式,确保入选的“齐鲁名师、名校长”实实在在得到提升、提质。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省教育厅制定了《山东省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培养管理办法》和《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培养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为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的实施提供保障。省财政在五年的培养周期内为每位成员提供5万元专项培养经费,参培成员所在市、县及学校在经费和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组织国内高级研修。工程实施以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齐鲁名师、名校长赴国内知名高校开展高级研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培训,突破了专业发展瓶颈,取得了良好成效,成员参加国内培训达517人次。

  三是组织海外培训学习。在培养周期内,参培成员分批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海外研修,共312人次。以2014年为例,分两批组织了40名“齐鲁名师、名校长”赴美国康州和澳大利亚中小学校进行为期21天的学习培训、“影子培训”,期间考察了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和中小学,听课总节数达到900多节;参与上课、送课20余节;参加当地学校和媒体活动21次。培训结束后,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均撰写了5000字以上的总结报告。

  四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工程实施以来,分别在天津、济南、潍坊、烟台等地开展了多层次的协作交流,举行了20多场主题论坛、沙龙活动。183位“齐鲁名师、名校长”分别围绕“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和“我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两个主题展开论坛。

  培养中使用,使用中提高

  淬炼是人才成长最好的“炼丹炉”。十年来,该项工程建设始终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提高”的培养原则。

  该省倡导名师、名校长送教下乡,开展义务志愿服务,为全省贫困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周期内共开设专题讲座1100多场次,公开课、示范课9000多节。

  开展名师送教援疆援藏活动,全省每年根据受援地需求和对口支援总体部署,遴选部分名师开展援疆援藏义务送教活动。以2014年为例,遴选了16位齐鲁名师到新疆喀什进行为期9天的送教活动,为当地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惠及近千人次。

  让名师、名校长承担全省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和专家指导工作。2008年以来,全省组织150余名“齐鲁名师、名校长”担任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的省级课程专家,参与研修课程资源开发和专家指导任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共开发38个学科的课程资源600学时左右,培训中小学教师290多万人次,有效地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2009年,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还为每位工程人选开设了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立了以每个名师、名校长为中心的学习发展共同体(工作坊),通过网络成几何量级地扩大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

  催生人才“金字塔”

  随着一大批齐鲁名师、名校长的成长,以及他们“引领一方、带动一方、辐射一批、激励一批”的“催化”作用,山东全省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高端人才效应彰显。五年培养周期内,参培成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与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其中107位齐鲁名师、名校长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10位齐鲁名师、名校长所带团队或所在单位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位被推荐为2015年教育部“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候选人,8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培养周期内,名师、名校长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及重要研究成果总数达756项,科研获奖共计698项。

  全省“金字塔”形教师培养机制基本形成。2004年建设工程启动后,各市、县纷纷加大了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在全省逐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名师、名校长梯队,全省名师队伍不断壮大,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如,济南、威海、聊城、泰安、济宁、日照、滨州等市名师队伍建设均卓有成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地方动态     下一篇:“爷爷”会用“班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