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2013年以来,该市推进以“聚焦课程课堂,实施快乐教育”为主题的区域课改,让师生感知教育丰富的内涵,享受成长的快乐…… 彭州:让课改传递快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今,四川省彭州市的学生很快乐,因为课堂学习和学校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他们体验到了求知的乐趣、成长的幸福;同时,教师们也快乐,因为课堂越来越有生气,学生越来越活泼灵动。而家长们呢,自然也感到欣慰,因为课改不仅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也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阳光和热爱学习。

  自2013年以来,彭州市推行以“聚焦课程课堂,实施快乐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式开启了一场快乐教育之旅,改变了一所所学校的环境和文化,提升了区域教育的品位。“教育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真实、善良、健康、快乐,学生只有内心快乐,才能更好地获得全面发展,才有余力成为真实而善良的人。”彭州市教育局局长高显忠说。

  那么,这场快乐的课堂革命到底是什么样呢?

  “转变观念才是关键”

  九尺镇小学有一对著名的课改夫妻,丈夫陈洪和妻子阳晓红都在讲台上耕耘了20多年,现在同教一个班,阳晓红是班主任,陈洪教数学。

  “学校开始只是在高年级进行试点,我们主动要求,学校才允许我们在一年级试点。”谈到课改,陈洪眼里有掩不住的兴奋,“就是想让学生学得快乐一点”。

  对学生负责是陈洪夫妻进行课改的动力,而点燃他们热情的是九尺镇小学校长廖忠俊。课改初期,廖忠俊常常和教师们共同研究课改的成功经验,一起学习,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讨论。

  为了快速适应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夫妻俩自费买DV,白天互相录制对方的课,晚上回家研究;外出学习时录制名师的课,回到家后继续找差距。在不断地学习和打磨课堂的过程中,夫妻俩达成了共识:教学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从改变教学模式开始,却在不断实践和学习后发现,转变观念才是关键。”阳晓红说。

  与九尺镇小学分年级试点的方式不同,彭州中学实验学校的课改采取整体推进、全员参与的策略,向课改要效率、要质量。

  学校曾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教研组组长吴晓燕和同事在学习后开始“临帖”,还共同总结提出了“USP教学模式”,U指Understanding(理解),S指Sharing(分享),P指Practice(练习)。

  但是,在实践一段时间后,教师们发现这种模式影响了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怨声四起,校长黎云国也频频“发难”,课改就是展示、点评?一节课到底应该展示什么,所有内容都要展示吗?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哪里……

  作为教研组的领头人,吴晓燕没有放弃,而是带领大家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终于,她所在的语文组提出了“阅读,引领幸福人生”的课改思路,数学组、物理组、政史地组、体艺组也相继提炼出适应学科特点的课改理念和思路。

  “我不希望教师被模式框住,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更应该在探究中学习,这样才能促进课改的良性发展,收获自身的专业成长。”黎云国说,“践行课改更应坚守理想,坚持‘以人为本’,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学材”

  通济蓝天小学学生杨艾佳与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学生张之璐是“一对一”学习互助伙伴,他们常常通过网络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城市孩子与乡村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交流日常所得与发现。这就是“互联创未来”项目带来的改变,该项目已经覆盖彭州市所有学校,为学生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网络曾一度成为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彭州市的学生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是将网络融入日常学习中。学生使用新技术的能力逐步提升,可以独立与伙伴进行远程协作学习,学生的网络合作作品也在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

  通济蓝天小学校长周伟说:“学校就是要给学生搭建现代化学习平台,让山区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拥有相同的学习条件,让学生感受世界之大。”

  新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可以在更公平的环境下学习。与此同时,彭州市一些办学条件有限的学校,例如隆丰镇初级中学,则从挖掘自身资源开始,推广“生活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与长辈发生冲突是常有的事情。怎样教育孩子学会体谅呢?隆丰镇初级中学教师张勇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或参与社区活动。检查作业时,学生黄贞妮拿出了与敬老院老人的合影,说:“我和这个爷爷约定下周去看他,检查他是不是做到了答应我的事。”“我在家里的菌棚帮忙,从早忙到晚,枯燥乏味,腰酸背痛,想不到爸妈这么辛苦!”另一个学生说。

  学生的讲述感动了张勇,也引来全校教师的大讨论。大家认为,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验证了陶行知倡导的“农村教师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的观点,各班随后开展生活实践教育,学校也将该项活动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深入研究。

  今年4月,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在隆丰镇初级中学举行“如何在课改中推动生活教育”的学术研讨活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姚文忠肯定了该校在生活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认为,学生劳动与学习相结合是教育大趋势,离开社会实践活动空谈德育是与教育规律相背离的。

  如果说农村的隆丰镇初级中学的实践验证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那么城区的延秀小学则努力为学生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让真实的世界成为学生的“学材”。

  延秀小学曾组织师生赴韩国开展中韩青少年教育文化交流,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触动很大,他们纷纷在日记中写下此行感受。学生的表现触动了校长任传久,他多方协调,促成了与韩国邱谷初等学校缔结友好学校的事宜。“我们要对话国际教育,提升办学层次,建设现代化学校,如此,才能培养未来社会的主人。”任传久说。

  在实施快乐教育的过程中,彭州市教育局提出,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校教育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进特色育人项目创建,并将特色建设作为评价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比如西郊小学和隆丰小学的“川剧进校园”;白鹿小学的钢琴课程;思文小学的“书法校园”;北君平中学的“纸艺青春”;桂花九年制义务学校的“魅力太极”,红岩镇九年制学校的“花样跳绳”……正是这些特色课程建设的有力推进,逐渐填平了彭州市城乡教育的沟壑。

  把时间还给孩子

  彭州中学实验学校有一组《牧牛图》群雕,3个雕塑展现了不同的情景:牧童用鞭子强制赶牛,牧童牵引牛儿前行,以及牧童口吹牧笛,牛儿安静地侧卧休息。学校之所以制作这组群雕,是因为它体现了教育的三个境界:强制学习,引导学习,和谐自主学习。校长黎云国介绍,在管理中,学校从学生中选拔校长助理,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校务会进行专题研究,学校的大型活动也交给学生策划组织,还会让学生参与走访活动。

  从单纯关注形式的改变,到着力提升知识传授效度的高效课堂,再到着眼培养学生素养的生态课堂。随着课改的深入,彭州教育人不仅仅改变了课堂教学,教师的育人理念、校长的办学思想,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变得不一样了。

  当彭州市实验小学提出开展“半日无书包”活动,并将详细方案提交家委会时,家委会能够很快认同学校的理念。“真正的减负是给孩子快乐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一位家长说。

  自学校开展“半日无书包”活动以来,教师窦雪每周更新活动主题,从“和树交朋友”“泥巴的故事”,到“手里的饺子”“木工的奇想”,再到最近的个人才艺秀,每次活动都能引发学生的热情,“每周一宣布活动主题后,孩子们就会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窦雪说,“我经常被孩子们感动、激发,被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折服”。曾经看过学生表演的相声演员姜昆也赞不绝口,还亲自给学生示范,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

  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课堂交给孩子。这是彭州市推行课改过程中秉承的理念。

  课改不仅仅是看课堂,还要看学生、看教师、看校长、看学校。从两年前推行课改开始,彭州市就提出了建设“环境有品位,师生有修养,校长有思想,办学有水平”的“四有”目标,其着眼点就在于让每一所学校都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进而改善整个彭州的教育生态,让彭州成为适合学生成长、适合校长和教师发展的沃土,“当我们不再单纯就课改谈课改时,课改反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育局局长高显忠如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