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实验 笃行致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增强课程的融合性,提升课程水平与育人能力,是南师附中近年来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学校通过打破学科边界、能力边界、资源边界、教师边界,融合理念、机构、教学策略、学段、环境、地域,深入进行课程整合重组,不断追求课程的本质融通和深度联动。

    “全科阅读”项目正是这种融通的集中体现。顾名思义,它指的是涵盖各学科大类的阅读课程。学校将阅读内容分为语文、英语、数学、自然学科类(含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类(含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类(含信息技术、心理、体育、艺术等)六大类,其中语文、英语和数学3门学科为必读,其他三大类每类至少涉猎一门学科,具体课程包括文学经典、科学史著作、科普作品、科学家传记,以及与某一学科重点知识相关的经典学术著作,如《时间简史》《国富论》等。全科阅读强调的是“深”而“广”、“博”而“通”,鼓励学生用学科融通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问题。2019年,南师附中“全人教育视域下高中全科阅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成功申报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

    与之相对的,纵向的课程融通则是基于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与贯通,包括初高中衔接课程、大学与高中衔接课程。在南师附中,每年的高一新生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礼物——“科学盒子”,盒子里装着实验手册、手电筒、量角器、汽车模型、纸板、砂纸、微型显微镜……每个人不尽相同。按照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按照实验手册的指示完成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完成调查报告,这正是学校积极开发初高中衔接课程的一个实例。近3年来,学校陆续与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学习大学课程。

    2020年,国家教育部门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江苏省有3所高中名列其中,南师附中是其中一所。站在新的起点,附中人将在课程改革领域不断突破,为全国同行和兄弟学校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创新教与学方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赋能

    如何让学生拥有更高质量的学习,学得好、学得透,为终身发展奠基?围绕这一问题,附中人的努力从未停歇。10余年来,南师附中在校长葛军的指导下,关注整体视域下“每一个”,相继开启了“全E生态教育”“高阶思维课堂”等对教与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并实行更加多元的评价机制,为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方位、个性化发展打牢基础。

    “全E生态教育”搭设无边界学习空间

    南师附中自2015年开始,在江苏率先探索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优质的“全E教育”生态系统,运用数字技术对教与学的环境、方式等进行重构和融通,增加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选择,使得学习策略更有效、学习过程更流畅、学习兴趣更饱满、学习体验更生动、学习机会更平等。同时,学校组建“E学习”项目教研组,逐步推行“E课堂”(即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教学实验,探索并确立了适合本校的“全E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微课导学助教、网络探索查找资料、模拟实验自主探究、交互课堂展示交流、在线测评精准助学。

    此后,学校在如何推动“全E教育生态动力系统”的构建方面下足功夫,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突破时空局限的学习、遍历—探究式学习、主题引领式学习。教师们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凤凰优阅、Moodle、科大讯飞智慧课堂等在线平台,将移动学习、慕课、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进行综合化应用,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学习,助推学生人文、科学、艺术精神的生长。

    “高阶思维课堂”有效激发内在潜能

    如果说“全E教育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外在环境建设对提升学习能力的帮助,“高阶思维课堂”关注的则是内在思维培养对学生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学校建立了一支校级统筹、专家引领、学科参与的师资队伍,开发“无边界课堂”(打破课堂边界,打开学生思维,走进古生物博物馆、市图书馆、研究所等)“综合思维课堂”等为要素的课堂教学范式,通过将思维的质性(批判性、创造性)、量性(问题群、任务群等)注入课堂,让思维成为课堂的“基因”,从“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同时,各学科教学均注重系统性的学法指导与训练,从“知识化教学”转变为“思维化教学”。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高阶思维课堂”在南师附中有着丰富的体现:2019年,“让我们一起想”开放日活动隆重举行,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多元教学,注重学思结合,构建多样化学习方式,全面展示师生风采;2020年,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教学开放日”活动调整为“教学开放周”,全球同步直播、云端共享,课程累计播放量达到6万多次,实现并推动了教育理念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探讨;2021年,学校举办“国内外课程比较”主题教学开放日,寻求与国际课程的相互借鉴,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编印了《南师附中思维教学案例集》《新课标下单元化教学的探索》《IBDP与我国高中理科课程比较研究》等实践探究成果集。

    特色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多维生长

    在创新教与学方式的同时,健全综合评价体系迫在眉睫。经过不断探索,南师附中逐步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性评价方案,促进学生多维生长。

    南师附中参照并借鉴国际先进评价体系,着重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过程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使评价体系成为一种民主协商、行为主体参与的过程。学校认真学习、研读江苏省教育部门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及方式与综合素质评价融合,建立多样化、开放式、重过程、促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76个指标点)。为每名学生建立完整的综合素质档案,每个指标均有具体的采集点、采集对象、关键采集点及实施建议。每学期末,学校发布《学期末综合评价操作流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等文件材料,科学、规范、富有成效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校通过附中版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三级指标的研发,健全综合性评价;通过优化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如加大优秀作业评选、试卷书写规范、课堂综合表现等项目的表彰力度,强化过程评价。

    与此同时,依靠科技助力,南师附中不断优化选课平台、综合评价平台、全科阅读平台、成绩处理平台等,实现“教·学·评”一体。如引入“智学网”“网通”等评价系统,提升评价的精准性、交互性,引入“学智云”“智通云”教学平台,实现课堂及时交互、实时评价;通过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反馈,探索增值评价,改变现行单一分数评价与经验评价的方式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南师附中走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各高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在人文竞技赛场上,附中学生获得多项殊荣,在全国作文大赛、全国英语大赛等比赛中,每年都有约20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科技竞赛更是成果丰硕,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学科竞赛中,附中学子获得省一等奖及以上奖项连续10年居江苏前列,近5年在五大学科奥赛中累计5人入选国家队、61人进入省队、244人次获全国一等奖、968人次获省一等奖及以上奖项,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奖牌5枚。此外,附中学生还积极参与国际志愿者等项目,并承办各项重大赛事与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师附中依旧焕发着蓬勃活力。首批国家示范高中、国家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IB国际文凭项目学校、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多项荣誉纷至沓来,这所拥有120年历史的名校,正以其独有的青春姿态迎风起航,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耕耘不辍。

    (居艳 王春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