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网络技术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中新网报道,近来,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直播教学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而参与直播的不少是退休教师,他们用网络技术延续着知识的传播。在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这些现象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和启示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这些政策文件不仅强调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共同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终身学习理念是让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在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数字技术为实现时时、处处可学可考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

    退休教师成网络红人,首先在于他们乐于改变,有着传播知识、分享知识与创造价值的强烈意愿,借助网络技术将自己积累了一生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是成年人,也可以是各类学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退休教师传播的知识与教学的方法有浓厚兴趣。例如,杨维云老师的“喜洋洋拼音课堂”有很多不识字的成年人加入。特别可贵的是,这些教师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汪品先教授用当下时新的话语方式,讲解中国探索海洋的故事。在此过程中,他们从听课学生那里获得的正向反馈,促使自身更愿意学习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实际行动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国家和各省区市相关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也使得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信息网络、云计算等在内的数字技术为知识传播与价值创造提供了可能,并使得学习者能够更低门槛、更易接受、更加快乐地获得知识与方法。在信息时代,学习者要明确自己不仅是知识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生产者。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载体,也从远古时期的文字造纸术转变为智能时代的多模态融合感知。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静态文字到动态影音的初级层面,还体现在为学习者提供更具真实临场感的、丰富的学习体验。

    而今,学习内容去中心化的趋势逐渐显现,知识创造得到了学习者的重视。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终身学习理念的驱动下,随时随地利用各种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并从自己的需求出发,选择高度情境化的细粒度知识,抑或高度体系化的科学知识。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知识生产者产生了更大的教育价值。知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角色不再清晰,任何具有数字素养的学习者都可运用这些技术学习他人的知识并分享自己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随着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与目标的推进,以及教育数字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完善,必将不断涌现出学习的新场景与新方式。随着终身学习现象更加普遍,一个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复杂的社会学习网络以及庞大的社会共享资源库将逐渐形成,并打造出终身学习的新生态。这种社会新生态更具有可持续性,能够提供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最终形成一个人人善学、人人乐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主任、副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