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兴继百年志 “笃实”兴教有生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一处名为回龙山的坡巷之内,连街绿树恍若历史云烟,掩映着一所百年小学——黄兴小学。它诞生于辛亥革命的次年,在110年前的长沙主城区,见证中国现代教育的缘起;又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教育改革的历程,屡创时代辉煌。

    而今,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新城崛起、老城迁移的城市外扩对老城区学校构成的挑战,跨越百年中国现代教育史的黄兴小学,新的使命是什么?应该向何处去?黄兴人以学校文化传承为钥,解锁发展困局,开启使命的新征程,让老城区百年名校焕发新生机。

    致敬光荣校史

    兴旺百年初心

    1912年,为救助革命烈士遗孤和收容社会流浪儿童,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先生在老家长沙创办湖南贫儿院,是为黄兴小学前身。1919年,湖南贫儿院与长沙其他收容所合并,更名为长沙贫儿院,附设于贫民工艺厂。在战乱频仍的时代,贫儿院采取养、教、工结合的可持续方式,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兼有革命抚恤、慈善事业和教育机构等多重性质,寄托着黄兴先生教育兴国的初心:“欲言建设,当得人才;欲言人才,当兴教育。”

    新中国的成立,使贫儿院获得新生。1953年,其更名为回龙山小学,正式转变为一所全日制的完全小学,很快成为长沙城南区具有时代示范性的小学。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与长沙市体操学校联合创办体操班,创立艺体教育特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世界冠军李小鹏、王涔郁、张博恒在内的优秀体育人才,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教育典型。

    1991年,回龙山小学正式更名为黄兴小学。在继续发展艺体教育特色的基础上,黄兴小学更加重视学校的人文历史传承,续写新的辉煌。

    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高度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黄兴小学秉承百年初心与担当,探索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径、模式与方法,在信息化、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落实方面,均走在时代前列。

    为国举才的优秀教育传统在一代代黄兴教育人中绵延不绝,更有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从这里走出,走向各级教育机关、教研机构。党的二十大召开后,黄兴小学再次感受到使命的召唤,从百年教育初心中汲取力量,再次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前沿,思考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

    问道育人理念

    兴振学校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时代对教育事业的要求。由此,黄兴小学开启了向历史问道、向未来问路的品牌化建设,梳理富有黄兴人文特色的价值体系,牵引学校全方位发展。

    “无我 笃实”原是黄兴先生的家训,更是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早在创校之初即被引为学校的核心精神。然而,在时代背景下,“无我”的价值观,是否符合个性发展、彰显自我的时代风貌,是否便于小学生理解和践行,曾一度引发质疑和讨论。校内外在经过广泛而严肃的讨论之后,一致达成继承与革新相结合的共识:对作为学校文化内核的传统价值观进行时代赋义,使之既不偏离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初衷,又符合时代精神面貌,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践行。

    学校提出“兴”文化建设,将“黄兴精神”作为学校精神,并凝练为“同力共举、传承‘兴’火”。甲骨文中“兴”的字形恰如几只手合力托举一口鼎,鼎在古代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是文明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学校校徽以“兴”字字形及寓意为创意立足点,主体图案形似双手托举鼎器(亦如火炬),颜色为橘红色与绿色,昭示阳光、热情与希望,提醒和激励师生传扬黄兴先生“兴我中华,兴我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明确了“黄兴精神”的要义遵循,学校又对“无我 笃实”的校训进行了严谨的时代性阐释。为了诠释好“无我”的内涵,校长周李艳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寻找和发现精神资源,将“无我”的内涵归纳为从“旧我”迈向“新我”、由“物我”转入“神我”、以“小我”成就“大我”。为便于直观理解,“无我 笃实”的校训阐释为:“无我”——完善自我、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笃实”——扎实学习、踏实做事、诚实为人。并最终落脚到“成就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

    经过重新解释的学校人文传统,从办学宗旨上强调个人幸福、社会责任与民族使命的统一,使学校人文传统真正深入人心,更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打下了承前启后的坚实人文地基。

    履实人文传承

    兴盛校园文化

    而今,黄兴小学的整体建筑布局和文化环境,都洋溢着人文赓续和时代创新的浓厚文化氛围。

    整体布局中,三件人文景观作品直观地呈现了学校的人文内核。

    走到校门口,就能看见一件名为《兴》的浮雕作品,由黄兴先生半身像、黄兴先生手书的“无我 笃实”牌匾、百年前的革命场景、新时代少年形象等元素构成,表达着传递百年“兴”火、培育时代新人的鲜明寓意。

    继续往里走,是文化浮雕《生长》,知名校友“双杠王”李小鹏像、校训阐释、“太阳”形象、森林和小鸟等元素构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既直观表现了学校艺体教育特色,又渲染出向阳而生、阳光成长的热烈氛围。

    贴合庄严的氛围,一件名为《祖国好》的雕塑作品坐落于学校升旗台。飘扬的国旗、精美的华表、庄严的城楼、壮丽的河山等元素,共同传达着“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的寓意,时刻提醒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未来意识”的人才。

    除了三件主题作品,以“兴史馆”命名的校史馆也庄重地呈现着学校110年的光辉历史,成为学校展示形象的窗口、学生系统学习学校文化的平台。学校的楼栋、功能区布置和命名,亦彰显着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和主题特色。行政楼和教学楼分别被命名为“无我楼”和“笃实楼”,完美贴合校训;除此之外,兴盛门、兴辉墙、兴史馆、兴味廊、兴耕园等景观区和功能区,均直观呼应学校精神。学校综合楼的各功能室也都以“兴”字命名。

    学校通过精巧的校园文化建设,将人文价值内核严谨地嵌入校园景观和建筑,使抽象的理念变得具体可感,让教师和学生时时刻刻接受学校精神理念的熏陶。

    创新特色课程

    兴举时代新人

    学校以文化复兴和精神重振为根本,贴合时代要求落脚到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时代新人。

    “我们谈‘五育并举’,实际上是不能割裂开来的,现在鼓励探索的方向也是跨学科、融合式的素养培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周李艳说。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以百年人文传统为坐标原点,回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瞻对标育人理念,以心育为统摄,以“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为核心原则,以校本课程为载体,综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史传承、学科建设,创新提出培养“有根、有魂、有灵、有力、有能”的“五有”黄兴人,并分别对应国学教育、特色德育、特色心育、特色体育、社团实践,形成五大课程体系。

    为结合校园文化特色,系统展现学校学科课程建设,学校精心编写了《遇见美好的学校》《致敬峥嵘的岁月》《拥抱缤纷的活动》三部校本课程读本,分别系统梳理校园文化、通过故事和诗词聚焦“黄兴人物”、系统展示学校活动体系。学校结合政策要求和自身特色实际,每个月都以主题活动月的方式推出课程活动,实现读本、课程、活动的紧密融合。

    例如4月为学校“我是黄兴人”德育主题活动月,对应“我是黄兴人”特色德育课程,分为“黄兴娃爱黄兴、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行为习惯养成”三大板块。在具体实施形式上,按年级进行分层:一、二年级听说黄兴故事;三、四年级诵读黄兴诗词;五、六年级则开展黄兴扫墓、参观黄兴故居、举办主题征文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又如5月为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月,学校结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契合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品质体系六大维度24项品质,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修身伦理观念对应穿插,创新出一套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国学心育课程。每年的心理健康月,学校都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举办为期一月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动。

    按月度规划课程活动化落地,形成“三个覆盖”。一是学生小学学龄覆盖,二是按学校、班级中队、小队等分层形成组织覆盖,三是通过家校共育、社会实践形成参与覆盖。三个方面立体交织,夯实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学校一直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升级原有的家长效能课堂,分年级段开设家长成长营,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家长养育问题,邀约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课研团队,一起备课研课,打造适合该年级段家庭教育需求的系列课程,通过课堂互动、案例分享、实操演练、课后亲子成长作业等,让家长学了做、做中改,和孩子共同成长;同时,在班级层面,常态化开展家长效能探讨。

    从救亡图存的百年尘烟中一路走来的黄兴小学,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承与现代学科思维下的科学教育之间持续进行融合式教育创新,必将在新的教育事业征程中,焕发格外夺目的时代光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