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版图片均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供

    11月16日,是郭沫若先生诞辰130周年。郭沫若先生是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当代思想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同时,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首任校长。

    作为首任校长,他在校训校风、办校方针、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杰出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才华。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科大人牢记“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奋力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

    红色,最鲜亮的办学底色

    1958年,为了给“两弹一星”事业培养尖端科技人才,中国科大在北京成立。它的诞生被誉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成立第二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我们的学校如果可以说像一张白纸,就请把它办成最新最美的学校吧!”郭沫若先生亲自创办中国科大并担任校长,亲历1970年学校南迁合肥,直至1978年逝世。20年中,他在这张洁净的白纸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画出了一幅幅最新最美的画卷。

    自担任校长之日起,他就反复强调,要按照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办学,坚持党的领导,学校的行政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58年9月20日,在学校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他发表了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他在致辞中强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办校的根本原则,并重点阐述了“三纲五化”的办学思想。其中,“三纲”的内容是:政治挂帅,党的坚强领导;勤工俭学,教学、研究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抓尖端科学技术,为国家建设事业服务。他明确表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党的坚强领导是占在第一位的一条大纲。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他的致辞稿曾送给周恩来总理审阅,周总理赞许地称之为办科技大学的“施政方针”。1959年4月8日,他在《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辉传统》一文中再次强调,要想不断夺取并创造科学的最高峰,必须进一步坚决地接受党的领导,灵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红色,是中国科大最鲜亮的底色。“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1958年,在由郭沫若校长作词的中国科大校歌《永恒的东风》里,他对学生提出了“又红又专、理实交融”的要求。为了使学校有声有色地继承抗日军政大学的优良传统,他特意请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为校歌谱曲。在1959年开学典礼上,他发表了题为《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的致辞,并专门题赠“勤奋学习,红专并进”激励学子。1988年9月,在建校30周年之际,“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作为中国科大的校风正式确立。如今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都源于郭沫若校长,后经不同时期提炼和概括,已在一代代中国科大人身上发扬光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大始终将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实际行动践行郭沫若校长的教育思想,深入开展以抗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引领广大师生心怀“国之大者”,以科教报国为己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培养尖端科技人才,从打基础开始

    中国科大是一所为“两弹一星”事业创立的大学,学校的特点是专门培养尖端科学技术人才。1963年9月,郭沫若校长在《建校五周年纪念科学论文集》发刊词上指出,为国家多多培养人才,多多贡献出科学成果,这是本校建校的根本任务。当前,中国科大把“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作为两大核心任务,这与郭沫若校长的办学思想一脉相承。

    为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科学尖兵的目标,郭沫若校长积极主张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倡导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希望同学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在大胆创造的风格中实事求是,采用多种形式探索培养科技英才的新途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实施,改变了我国过去办教育单一的传统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办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深远。时至今天,“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依然是中国科大办学治校和始终实践的重要方针,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特色。

    中国科大培养的学生底子好、冲劲大,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这是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赞许。实际上,这与郭沫若校长从创校时起就特别重视打基础密不可分。郭沫若校长在1958年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表示:“我们不仅要掌握尖端,而且要有深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丰富多彩的技能。”在1959年开学典礼上又指出:“搞尖端科学必须有深厚的基础。没有深厚的基础,向高层突破的尖端是建立不起来的。”在1961年全校人员大会上,他再次明确指出:“专业要学好,是要有条件的,即是要打好基础。”在郭沫若校长的倡导下,钱学森、郭永怀、严济慈、华罗庚、吴有训等著名科学家纷纷登台授课。如今,这一传统在学校很好地被继承下来,两院院士、国家名师亲自给本科生上基础课,成为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风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要求。建校64年来,中国科大在人才培养领域特别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通过“科教结合、所系结合、理实结合”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着力提升学生源头创新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重视打基础,到重视基础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中国科大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近年来创新成果呈现出厚积薄发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到“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再到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中国科大在前沿交叉学科量子信息领域成功攀登一个个科学高峰,让“中国量子声音”在世界舞台愈加响亮。与国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大视场巡天望远镜,打造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光学望远镜,开启星空探测新征程,探寻人类深空新疆域。探索实践的“科大新医学”,以“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为办学理念,正在推动中国临床研究走向世界。

    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科大风格

    平等、自由、宽容,一直是中国科大的传统。1983年12月14日,邓小平同志曾称赞中国科大“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学校年轻人才多、学术气氛浓,这与郭沫若校长在创校初期就倡导的民主作风息息相关。郭沫若校长兼容不同学派并存,提倡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争鸣,校内学术空气浓厚而活跃。

    郭沫若校长的办学思想,在今天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学校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大统筹开展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充分尊重学术规律,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实施长周期柔性考核机制,不设置“科研工分”,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重点关注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鼓励青年人才“揭榜挂帅”,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试飞”天空。2021年,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28名成员中,就有16名在读研究生。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一代中国科大人的担当作为。

    作为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校长深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创校初期,他多次倡导“科学与文艺相结合”,鼓励同学们在钻研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些文学,以更好地实现科学发明、发现。在1958年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他表示:“我们搞尖端科学技术的人尤其应该懂些文学艺术和各种体育活动。在红透专深的保障之下,同学们不妨同时成为诗人、画家、音乐家、戏剧演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在1961年全校人员大会上,他再次倡议:“在搞尖端之外,心要是有余力,学习一下文艺还是有好处的;搞尖端之外,调剂一下生活和精神,以及培养人格上是有很大帮助的,也可增加文艺修养和提高对文艺欣赏的能力。”建校早期,学校的文学艺术教育和文娱活动,是在郭沫若校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为实践这一理念,他还用稿费为学校修建游泳池、买放映机和影片,把自己创作剧本的首演票送给师生,亲自为学生修改文学作品。如今,中国科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推动基础学科率先一流与新工科、新医学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科”字当头的特色文科,让学校既能高扬科学技术风帆,又不缺少文化传承,这与郭沫若校长当年的倡导和鼓励不无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大,勉励同学们“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大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覆盖的“大思政”格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六有”大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