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创办于1963年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江苏省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终秉持“知行并进”的校训精神,将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机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着力创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的育人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位居全省“双高”院校前列。

    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夯实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职院校是输出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其所开展的教育管理应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着力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夯实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充分关注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新要求、新政策,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创新实施“立德与强技目标合一、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学习与劳动项目合一,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合一、全过程”育训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高职教育既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提升。学校着力打造“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构建了“多元主体、双线运行、三化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变革课堂学习模式、开展立体化学习评价,形成了基于项目学习的高职“全人格”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全面升级“校内智能制造产教园+校外校企合作工作站”内园外站产教合作功能,推进“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四维一体”产教合作模式与创新实践,形成“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常州新模式。

    学校牵头制定并申报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共享工厂运营与服务规范》全国团体标准发布,丰富了我国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完善了我国产教融合标准体系建设,为中国特色职教模式的形成和“双高计划”建设贡献了常州机电智慧。

    拓展教育管理途径,丰富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通路

    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相比,高职应用复合型人才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更突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专业能力。学校着力拓展教育管理途径,丰富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通路,坚持“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围绕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战略,致力于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主动对接长三角、江苏省及常州市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中高端技术与人才需求,共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工业中心和“共享工厂”等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职教集团、江苏模具智造人才培养联盟等智能制造领域五大职教集团(联盟)。

    联合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聚政行校企资源,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五大产业学院分院,构建“内外联动、校企融通”的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打造“政产学研用创、共建共享共治”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形成了“专业+基地+团队+服务”产业学院混合育人体系,实现了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的阶段性突破。多点布局,建设“高水平”“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企业博士(教授)工作室、大师工作站等产教融合平台和载体,持续深化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全面打造校企发展共同体。

    科学构建“四式一化”国际化范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办学格局,与韩国亚洲大学等多所境外优质大学合作,建设校级外籍专家工作室,创建“VI”教育资源中心,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共享专业标准和课程资源,多个专业被立项为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资助项目。

    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优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高职院校应当摒弃传统粗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院校的特点、学生的职业选择等出发,创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式,提升学生教育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学校依托职教公有云课程资源平台,协同建设国家和院校两级资源中心与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开展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探索创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全国信息化支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首批共同体成员。

    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构建“三段对接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打造“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大赛+实习就业+项目孵化”联动就业全流程育人服务体系,搭建“立体化”创新创业就业集成化服务平台和实践基地,立项建设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

    以比赛为抓手促进学习,以比赛为助力引导学习,构建“三位一体、三定协同、三赛联动”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有机融合、螺旋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培养教育管理队伍,激发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动能

    教育管理质量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专门开展教育管理的队伍,多管齐下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坚持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创新“师德立基、能力固本、激励助推、引领全国”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大力激发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动能。

    实施“匠心师德”工程,完善建设体系。实施高端人才引培、“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水平团队建设三项建设计划,分类分级培育工匠型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近500名。

    创建“4211”教师发展平台,现有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华东)师资培训基地1个,搭建了校际、校行、校企间常态化的教师高端交流学习机制,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350余人。

    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涌现出一批综合素质突出的辅导员,教师荣获第十二届“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学生工作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推动了学生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王国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