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家里憋久了,就想寻老萧去。一个雾霾的日子,我们终于出发了。

    老萧曾是我的同事,今年4月刚退休,现在“隐居”北京昌平。说起老萧,我总会想起苏轼笔下的方山子:“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与方山子一样,老萧雅好山水,自放于昌平山水间,巴不得赶紧退休,好踏遍昌平的山山水水。

    看老萧的朋友圈,不是去箭扣长城,就是到白浮湿地;不是跋涉于山梁之上,就是穿行于幽谷之中。每到一处,老萧都要拍下所见的奇花异草,标注某某科、某某属,又引《诗经》或希腊神话为证,兴之所至,还要形之吟咏。

    一次,老萧看见山中的杏子,随手拍下,写下几行文字:“夏山如笑,山中杏子渐次成熟。没有农药和化肥,绿色食品不用疑。几乎每个都有虫,吃时别忘用嘴吹。诗曰:‘立身本在大山中,吟咏何须有绍翁。没有墙篱隔望眼,迎风摇曳自丹红。’”语虽调侃,却能看出老萧的诗心与趣味。

    在昌平东关接上老萧夫妇,前往莲花山。老萧领我们走十三陵水库大坝,说是可以避开沿途拥堵。水库大坝建在蟒山和汉包山之间,车行其中,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乐事。老萧说,十三陵的每座陵墓,他与妻子都徒步丈量过。这脚力真是了得。

    路上有车自燃,我们被堵在山道上。老萧也不着急,下得车来,在草丛中四处寻觅。一会儿回来,手中捧得一束野菜,说道:“方老师,这个野菜好。您拿回家,用水焯一下,撒点盐和蒜,特别香!”

    沿途地名,老萧夫妇张口即出,说这是下口村,前面是上口村,越分水岭,经解字石,过龙泉峪,至水泉沟,就快到莲花山了。夫妻俩争相报站,比公交车售票员还精准,沿途风土人情也是信口拈来——豆腐宴、春饼宴、八六席,让人垂涎欲滴。

    上得莲花山,老萧和妻子争执起来:“带方老师走山梁吧。”老萧妻子说:“还是走山谷吧,山梁路险。”以前,他们夫妻带人爬山,走的全是野地,有时还要披荆斩棘、拨草问路。后来,别人再也不肯跟着走,只剩夫妻俩在荒野间跋涉了。

    在老萧的坚持下,我们走了山梁。山梁上的风光果然不同,千山万壑,尽在眼底,野草幽花,时时呈现。花岗岩形成的群峰,通体粉红,形似一朵巨大的莲花。老萧一边走一边喊山,像个开心的孩子。

    到了山顶,老萧指着一株植物,说是黄精。黄精的根茎为圆柱状,横向生长,每年长一节。说着,他便趴下来,要挖给我。他没有带工具,只好用手刨,刨了半天,露出一节根茎。老萧扒去泥土,吹了吹递给我,说“拿回家炖粥喝,大补”。他又揪来一把淡紫色的花,说道:“你吸这个,甜着呢。”

    山间的小花在老萧那里都有名字,说这叫“小花溲疏”,花序梗被长柔毛和星状毛,花蕾呈球形或倒卵形,花期在五六月之间;又说我们来晚了,若是春天来,便能见到满山的杏花,冬天则是漫山冰雪。

    听老萧絮絮叨叨说着,我一脸神往,惊讶于他的博识。那山间的落日、透明的绿叶、干枯的苔藓,与老萧相比都黯然失色。有的人,天生就是为山水而生的。

    从莲花山回来,有两个月了,我又想寻老萧去。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见闻·奇人     下一篇:旅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