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培训课堂建到学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8-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1月,秉承“把培训课堂建到学校,让教师研修真正发生”的理念,北京教育学院启动了“协同创新”培训项目。

    笔者负责两所项目学校,每月深入每所学校2至3次,以课堂为工作场地,选择“以学习策略培养提升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话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聚焦学生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在理论文献学习、实践经验分享以及同伴互助中反思教学问题,不断理解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

    深度调研,精准定位培训需求

    项目启动前,我们针对项目学校进行了三次分层需求调研,精准确定培训需求。调研对象为校长、教研组长、教师及学生,调研形式为访谈、问卷、课堂观察、集体座谈。这种多主体调研充分发挥学校各方的主体性,教师对培训主题、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呈现方式、预期成果有参与决定的权利,使教师切实有培训主体的体验,愿意主动投入到项目培训中。

    同时,我们与项目学校教师一起协商确定成果目标,教师可以依据项目进展适时调整目标,并达成共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态度、行为、能力(学业成绩)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评价教师教学改进行动的实效,而不是片面地以成绩为评价标准。

    项目研修的目标、重点研究的内容、何时进行教学课例以及指导学生的计划等都是开放的,供教师自主选择、规划确定,并建议教师把指导学生发展的故事作为重要的成果,引导教师做深入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指导。

    聚焦学习,引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

    与传统的教师培训不同,进入学校做校本培训挑战非常大,教师对培训者的信任建立在对其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精细化培训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在培训主题与教师教学需求的契合度上。

    目前,学校教研组活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学习不到位,教师间合作、分享的主题内容没有聚焦于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如何创造有效学习环境及如何成为有效学习者。为此,项目启动之初,我们通过专业学习引领,提供聚焦于外语学习规律和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策略的主题阅读文献,分为必读和选读,引导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阅读、去学习、去思考、去运用,甚至是创造。

    要帮助教师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需要在学习与工作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指导教师不断为教师提供个性化主题文献,提前布置阅读任务,明确何时分享读书收获,对接教学行动。同时,引领教师在教研组进行文献阅读学习交流,自主制订教学改进行动计划,形成动态的学习循环圈:阅读学习—分享学习收获—制订行动计划—付诸行动—反思交流—阅读学习,使教师分享行动改进中的问题与困惑,获得持续的动力和专业支持。

    围绕教师的研究主题,项目组请来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师,讲述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教师树立行动的榜样,提升教学改进动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训者要做教师指导学生发展的榜样,及时反馈教师的反思与教学设计等作品。

    研究学生,促成教师深度反思与发展

    培训项目的主题活动以听课和研讨为主线,依据教师课堂观察收集的学生学习实物和相关数据等进行合作研讨、反馈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途径。我们引导教师课后研讨时,要以学生课堂学习作品、学习参与状况、学习中的感受及存在的问题等访谈信息为依据,一起探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同时,嵌入式补充相关理论内容。

    以往,不同的专家和评课者因教学理念或视角不同,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也不同,给教师带来许多问题和困扰。而本项目建构的用学生学习数据信息分析、探讨教学实效的课例研讨方法,引导教师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反思教学行为与教学实效,探讨可改进之处,让教师感觉到专业合作者、指导者的支持,从而在参与项目研修时更加积极主动。

    在项目团队建构的主题学习、交流氛围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获得关于自身教学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论和理念。教师不断基于课例教学、主题研讨交流进行反思,调整自我认识和对学生学习的认识,以学生的学习变化促成教师有意义的学习,促成其行为改变,正是本项目的核心理念。

    升华实践,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项目团队不断激励、支持教师把研修中的收获应用于教学,并创造新的实践做法。为引导教师把实践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发挥辐射作用,本着“深度实践+深度交流+深度提炼”的原则,我们进行了三次教学改进策略的提炼交流活动。

    第一次交流的思路是:问题清单引导,“自主交流+互助提炼+即时反馈指导”,通过提前沟通要反思的问题:教学改进点或尝试点是什么?要解决教与学中什么问题?实践做法有哪些?效果如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是什么?一位教师交流后,请其他教师总结、提炼交流的内容要点,再由指导教师进行反馈指导,系统梳理教学实践,帮助他们提炼主题和内容框架。

    第二次交流的思路是:“自主提炼+深度反馈”。教师按照反馈建议重新呈现主题教学改进的思路、策略以及实效等,指导教师和其他教师就内容进行提问,引发其思考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反思实践中的不足及下一步的方向和策略。

    第三次交流是项目学校之间跨校交流,教师在更大范围呈现教学改进的过程及实效,使其把内隐的实践知识清晰地呈现出来,不仅提高总结、提炼的能力,还有效激发了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以学校为教师培训的课堂,通过建构持续学习与行动的文化氛围,借助专业指导与支持,促成教师在教学改进行动实践中创生新的知识,并在多主体思维碰撞和交流中把隐性的实践知识显性化,促成教学观、学生观及教学行为的改变,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效。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