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之问” 引发教学深度变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0-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什么我忘记一些事,而不忘记另一些事?”

    “为什么1+1=2?”

    “什么是时间?我怎么看不到它呢?钟面上为什么要分为60个小格,为什么不是50个或70个?钟面上为什么只有12个数字,而不是10个数字呢?”

    “妈妈,你也会变得和外婆一样老吗?”

    “第一只蟑螂是谁生的?最大的数是无穷大吗?”

    “为什么喝茶的地方叫茶楼,吃饭的地方不叫饭楼而叫餐馆?为什么买东西的地方叫商店,寄信的地方叫邮局,存钱的地方叫银行?为什么吃饭的地方一会儿叫餐馆,一会儿又叫饭店?”

    这些来自儿童的问题一次次撞击着成人的思考。9月2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召开的“哲学与幼童——第二届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儿童之问、之思、之学”展开对话、追问与思考。来自韩国济州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嘉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国内外20所高校及研究机构人员,以及来自20多个省份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参加了论坛。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陶志琼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她引用哲学家吴国盛的话说,小孩有天真的问题,但常常得不到“权威的回答”,大人有“权威的回答”,但常常想不到“天真的问题”。

    重视儿童的问题,从“儿童之问”出发审视我们的教育,审视我们的教学,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作为此次论坛的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2014年10月以来,便致力于儿童哲学田野研究,提出了以“哲学的视角研究、关照儿童世界”,以“全学科探索儿童之问、之思、之学的方式”推进研究,以“促进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归纳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为目标追求。

    据校长于伟介绍,早在建校之初,首任校长王祝辰先生曾进行过“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改革尝试。之后学校还提出过“小主人教育”及开放式教育改革探索。如今,学校立足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经典《中庸》,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对儿童与教育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率性教育”理念,倡导“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

    “我们学习研究皮亚杰、李普曼、马修斯等人的儿童哲学思想,学习借鉴海内外学者的丰富成果,开展儿童哲学的原生态研究,倡导有过程、有根源、有个性的率性教学。”于伟说。

    论坛期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6个学科的教师上了8节研讨课。研讨课上,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学习面貌,有根源、有过程、有个性的率性教学研究,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研讨课结束后,与会专家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论坛上,台湾嘉义大学副教授王清思、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倪鸣香、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韩国济州大学教授梁镇健等围绕“儿童之问、之思、之学”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就一些话题和与会代表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争鸣,话题涉及儿童的天性,儿童哲学的教育方式与实践方式,儿童文学教育与读经教育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