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与佐藤学高端对话一场关乎深度学习的“华山论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果教育也有“江湖”的话,那么这一场对话,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多年罕遇的“华山论剑”。

    对话的一方是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另一方是近年来被中国教育界熟知的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

    10月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北京明远教育书院成立大会暨2016明远教育论坛上,顾明远与远道而来的嘉宾佐藤学在会上进行了一场题为《从教到学:学校需要哪些改变》的高端对话。

    这场对话发生的一个重要机缘,是两位对话者都是自己国家学习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建设者。

    顾明远讲起一段故事:20世纪50年代,他在北师大附中当教导主任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存在问题。“学生愿意学,就学得好;不愿意学,就很难学好。不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很难提高教育质量”。“文革”后,通过学习西方教育思想,尤其是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顾明远开始明确提出,要把儿童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我也有相同的经历。”佐藤学说。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接触到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夫人)和维果斯基的著作,从这两人的教育主张中追根溯源,他又开始读杜威的著作。“他们虽然是生于19世纪的教育学者,但眼光很长远。顾明远先生也和他们一样,眼睛始终看着世界。”佐藤学说。

    在学习理论上,顾明远强调“主动学习”。“文革”后,顾明远在教科书中专门用一节的篇幅,论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当时,这一观点曾引起许多争议。

    同样,佐藤学是从改造薄弱学校开始,关注到学生“学”的问题。“日本有许多我尊敬的前辈,他们也访问学校,他们的方法是给教师作报告,但不向教师学习。同时,他们去的都是好学校,是有钱人上的学校。”佐藤学说,“我想要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就去了他们没去过的学校,我觉得在那里能产生出新的教育理论。”

    随着对话的深入,时下人们最关注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深度学习方式,也进入两位大家探讨的范畴。尤其是谈到学习是不是一件苦差事时,这场关于“学习”的对话到达高潮。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愉快也好,刻苦也好,都是学生的事。愉快并不是不要刻苦学习,愉快学习和刻苦学习没有矛盾。一旦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觉得苦,所以我强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顾明远说。

    在佐藤学看来,学习的过程包含着吃苦的意味,但又是一种奇妙的旅程。“我读过许多关于学习的著作,发现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用旅行比喻学习。学习是一种旅行,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是与陌生世界的相遇,是与其他人的相遇,是与未知的自己相遇。这些观念,形成了我对学习的基本理解。”

    而关于教师的角色,顾明远特别提到,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国亟须改变的,就是学生“被学习、被教育”的状况。

    对此,佐藤学深有同感,他说:“我对中国教育满怀希望。中国有很优秀的年轻教师,一定要为这些人发挥才能创造条件。但有一点,教师一个人很难成长,没有一个人的成长是孤立的。要研究孩子,把孩子的学习当成教研的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