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究竟有哪些共同特点?深度课改改什么?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日前,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在江苏南通召开,专家们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最终形成“关于好课的南通共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在江苏南通落下帷幕。一天半的活动,有好课观摩,有主题沙龙,有专家报告,最终从众多的专家观点和课堂展示所呈现的课堂特质中,总结产生了关于好课的七个特点,被称为“南通共识”。

    据了解,每届课博会都会根据会议内容生成发布好课共识,这已经成为“课博会”的重要成果。

    第一,好的课堂一定是可以看见真实的课堂,学生真实合作、真实表达、真实发问,师生真实共处、真实对话、真实连接,让课堂的一切真实起来。学习一旦真实发生,课堂便走向了深度学习。

    第二,好的课堂是不断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而深度学习是走向有思维挑战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迎合学生、满足学生,更要引领学生、发展学生。

    第三,好的课堂首先是关系的确立,好的课堂一定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先确立关系,再实施教学,这既是理念也是方法,师生之间关系好了,结果自然就好了。

    第四,好的课堂是练习规则和习惯的地方。练习学生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听、如何问、如何合作、如何分享,如何相互尊重、相互欣赏。

    第五,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最大的敌人是包办。好的课堂就是让渡时间和机会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起来,让学习既成为学生的权利,也成为学生的责任。

    第六,好的课堂是学会不断改变的课堂,是需要不断纠偏的课堂。它一定不是教与学究竟谁先谁后,谁多谁少,师与生到底谁是课堂主人的二元对立关系。好的课堂可以在所谓的对立中找到统一,进而走向教与学和解的课堂。

    第七,好的课堂是可以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地方,是可以生产学生独立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地方。好课堂里出故事,好课堂里出素养,好课堂里出精神,好课堂里出公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