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香萦绕的岁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想起儿时在家乡的那段岁月。

    母亲坐在厨房的长凳上,柴火哔剥。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再黑的夜也无需点灯,大铁锅下的炉火,将土墙映得红黄斑驳,摇曳着几个孩子焦急的等待。我们不断催促,可母亲弯着腰兀自忙碌,似乎无暇顾及那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笼屉。

    村里祠堂渐渐冷清,人们相继散去,神位前摆满了冒着热气的馒头。第一屉用来祭祀祖先,第二屉孝敬最年长的老人。家乡的规矩,流传了数百年。

    那些年,家里再穷,母亲也会攒下一些米和面,做成白面馒头,在除夕夜趁热给曾祖送去。

    这一天,母亲总是特别忙。柴火怎么添也添不完,馒头蒸到夜里还没熟,香气幽幽地飘到第二天才肯散去。我趴在旧木凳上,巴望着远方祠堂。香案上馒头整齐地排成两列,冒着浓稠的白气,香气腾腾,朦胧成童年的记忆。

    夜里,母亲带着我们给曾祖送馒头。脚步声惊起路旁熟睡的黄狗,草叶上的露珠沾湿了鞋袜。曾祖家多点了一根蜡烛,人影叠在一起,随着烛光摇晃。

    家人都到齐了,孩子大呼小叫地出来迎接。

    “就等你了,知道你会迟些!”二姑替母亲解下头巾,笑吟吟地说。

    曾祖桌前摆满了家人的礼物,我双手递上明黄色的瓦盆,说着祝福的话,曾祖哈着手接过,掀开精心裹着的白布,明晃晃的馒头闪着油光,映出孩子们的一脸馋相。

    回家路上,经过祠堂,大雪纷飞,香案上的馒头冻得生硬。

    记忆中,那一年的天气真是寒冷!大雪阻断了村路,到处都是白茫茫的,远处起伏的山岭,看上去像极了一个个大白馒头。

    后来,母亲带着我们千里迢迢来到在外地工作的父亲身边。父亲与母亲终于不再天各一方。但是,家乡却渐渐远了。

    此后每年的除夕,窗外闪烁的火树银花,一片又一片;窗内静坐的我们,欢喜中夹杂着淡淡的愁绪。恍惚中,似乎又听见了家乡祠堂前接连不断的鞭炮声,穿越千里,敲进我们的心里;似乎又看见了母亲在灶前,端出冒着热气的馒头,来到祠堂祭祀祖先。

    虽然已在异乡,母亲却仍然保持着祭祖的习惯,除夕夜总要蒸上一屉冒着热气的馒头。而我们,已不再是跟在母亲身后焦急等待馒头的孩童了。母亲把馒头放入搪瓷碗中,摆在高高的阳台上。看上去,隐隐透出一丝古旧的情感

    吃过饭,全家人围炉而坐,听母亲娓娓讲述家乡的事情。在我们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魂牵梦绕地道出许多往事。我呆呆地望着阳台上的馒头,直到庭外爆竹响起,才恍然回过神来,也才意识到,儿时在家乡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有一天夜里,雨水打湿了窗户,碗里的馒头泡发了,它们结成絮状的硬块附在碗底。母亲走过,将碗里的馒头倒掉,邻家的黄狗贪婪地舔着碗底的残渣。

    天色依旧灰蒙蒙、阴沉沉的,仿佛还要下雨。这样的天气,不由得想起家乡数十年前的老屋,想起那一次次焦急的等待,想起那香气腾腾的馒头,心中一阵迷茫。

    燕子去了又来,桃花谢了又开。岁月绵延不息中,父母两鬓渐渐斑白。

    年复一年,感慨渐深。如今,当年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在外地工作,家乡却仍然只在记忆中。或许十年二十年之后,还会想起那些被馒头香气萦绕着的浓稠岁月。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大余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