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沐田野 教育润乡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此前,许多村民曾尝试过水产养殖,因技术弱、规模小、效益低等都失败了。为打消村民顾虑,王衍国找到有30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的韦庄村村民韦良震,鼓励他带头尝试工厂化现代渔业养殖,并联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渔业养殖专家王雪鹏解决技术难题。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建成了自循环立体生态养殖塘,并成立由韦良震担任经理的一家现代农业发展公司,产业也从养殖延伸到加工、农贸、文旅等方面。

    “半年多的精心养殖,实现了周期销售收入200万元,‘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也为周边多个村庄每年带来20多万元的集体收益,同时吸纳4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近半年又有20多个自循环立体生态化养殖塘相继建成。”韦良震介绍。

    连日来,王衍国比以往更加忙碌。春节期间,村里务工青年和大学生陆续返乡,王衍国拿着记录本,行走在崭新的沥青大路上,厚厚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户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困难。

    “王书记,年后我要到养殖场干活!”“王书记,过完年,我打算把自家的房子好好装修一番。”……王衍国边听边记,并给大家鼓劲:“我们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多,村集体收入也翻番了,老乡生活会越来越好。”

东华理工大学:“农民教授”让菌产业转了型

本报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陈艳伟

    正逢新春,与东华理工大学教授李荣同一起驱车前往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记者直言:“李教授,您是名人。”对这一称谓,李荣同笑着说:“我最喜欢的是大家叫我‘农民教授’。”

    这是李荣同成为黎川县食用菌科技特派团团长的第10个年头。2014年开始,在李荣同的主导下,高校优质智力资源被引入地方以促进经济发展,“黎川草菇”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食用菌成为黎川县的主导产业,产品约占国内市场60%的份额。

    抵达黎川县潭溪乡新庄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尧三才见李荣同来了,老远就打着招呼。

    “正常情况下,黎川草菇出菇季节是每年6到9月,但现在我们实现了鲜菇全年不间断。”来到两个全封闭的白色大棚前,尧三才介绍,在李荣同的技术指导下,从2022年10月开始,他们利用新技术不仅延长了使用链条,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未来,我们计划投入200万元建25个大棚,每个大棚的年利润可达六七万元。一年下来就是100多万元。”说到这些数据,尧三才的眼里放着光。

    记者在黎川看到,一簇簇小菌菇从工厂化流水线生产出来。恒温恒湿的育种车间、自动调节比例的拌料车间、灯光明亮摆放整齐的菌菇生长车间……这一切与传统种植菌菇的场景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打造了一个‘基层智库’,由研究院为高校和当地政府,或是企业、村民牵线搭桥,共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19年,李荣同和东华理工大学教授刘细明、余军林、饶军一起,组建成立东华理工大学黎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如今,研究院相对固定的博士研究生已有30多名,涉及陶瓷、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

    与乡村干部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李荣同感慨地说,自己俨然成为一位黎川“新农民”,他对推动黎川县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