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之上谁来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建红

“没有说话机会可真是难受,就像电脑被堵住风扇口,会死机的。”一个初中生如此向班主任请求。因为他爱与后桌男生谈论数学和计算机,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班主任准备把他俩座位调开。得到上课少讲话和不妨碍他人的保证后,班主任答应了他的请求。

当我翻读李希贵的著作《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时,其中《我只有说,才能想》一文勾起了上述的教育往事,也激起了我对说的思考。

在李希贵参加美国大学生的一次讨论中,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戴维说了“我只有说,才能想”这句话,意思是:只有在陈述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想法。

当下的课堂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讨论交流太少。教师的说如白开水,无趣无味;教师让学生说,是预设中的一呼一应、填空式的一问一答。教学是碎片的,参与是粗浅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上课甚是煎熬。

教学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思想交流,教学设计首先要出彩,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引导,留足空间让学生说,还要让学生做。如果一节课中学生说得少、活动少、思考少,就算不上优质课。很多专家评判一节课是否优质,看的是师生活动时间分配比例是否合理。

别以为试卷讲评课就是对答案,如果不让学生说,一旦试题换了模样,学生很容易重蹈覆辙。有一次听试卷讲评课,教师分析得丝丝入理,答案呈现完美。我让教师选取其中两题让学生重新测试,果真还是错得一塌糊涂,教师非常受伤。学生一错再错,是因为他们很少有说题的机会,很少在答题的陈述过程中暴露自己的错误思维。

然而,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放开让学生说,要么说不出什么名堂,很浪费时间;要么七嘴八舌,信马由缰,收也收不回来。教师们更不习惯的是,学生一说,教师就要及时点评,还要深入追问,导致课堂节奏被打乱。甚至有些教师怕学生提问,宁愿自己说,也不让学生说。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质疑,不会思考,只会唯唯听命。

从教向学的课堂转型势在必行,课堂之上谁来说?正如李希贵所言,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说简单等同于“信口开河”,学生提出问题、辩论观点、叙述故事、扮演角色等都是说的实践活动,培养的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综合的学习能力。

与他人思维交锋碰撞,会让人思考得更清晰、更深入。因此,说的教学需要设计,说的情境需要创设,让学生置于同伴的视距下,常说、敢说、能说、善说,才会不断地提高说的水平和素养。

有意思的说不是让学生背记,而是通过开展讨论、举行辩论赛、表演四幕小剧等形式点燃课堂。学生有了兴趣,乐意查找资料,回答问题不再疙疙瘩瘩,而是说得头头是道,演得活灵活现,课堂氛围自会一片生机盎然。

在学生说的背后,教师的说至关重要:用有逻辑、精炼和幽默的语言去说,抓关键、讲重点、画龙点睛地说,用好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启发式追问让学生争相发言、智慧火花不断地迸发。

教师的说是幕后教研之功,吃透学情、研究教材、阅读书籍、设计作业不可缺位。教师要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行学,不断修炼内功,提高自己说的水平。

新课要说,试卷讲评课要说,复习课当然也可以说。比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材料厚逾500页,单纯作知识梳理,要求学生们背记,学生不求甚解,事倍功半。

我强调将课本变薄,以说的形式整理复习提纲,说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现,更是理解的过程。我基于单元主题,拎出线索,整合知识,化繁为易,突出核心知识,设计“说提纲”的活动,让复习课也能燃起来。

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以多种感官投入学习,大脑保持兴奋状态。课后,有的学生还因教师没有让他回答问题引以为憾,可见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浓厚。

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生本课堂……这些理论早已有之,综合性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诸多形式遍地开花,课程方案和各科标准纷纷出台,再加上人工智能机器人登上热搜,让人意识到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教学方式、育人方式必须发生变革。

我们的课堂缺的不是理念,而是理念的内化、革新的勇气,以及言说的才气。我们要做课堂的变革者,首先要做一名学习者。

考试的压力往往是教师们抗拒变革的理由。我想就从应试入手,将说的复习提纲从单元整理成系列。当然,说复习提纲只是一种应试能力,而不是历史学科真正的学习能力。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建立起自己的归纳和演绎模式。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试着再加两句“听而不说则弱,学而不辩则无”,学、思、辨、行合一方能格物致知。杜甫诗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我们也可以定个主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大家说说,无酒无茶又何妨。

(作者为玉环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