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梗”到“烂梗”: “5G少年”如何好好说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张纯纯

前不久,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中心小学副校长陈炜炜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送教。其间,他专门为宁南县民族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带去了一堂以“设计一份校园网络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在这之前,陈炜炜也向道墟街道中心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发起了有关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之所以热衷于对网络语言使用情况展开调查,陈炜炜笑称自己是个时髦的教师,平时看到不懂的网络语言会向学生请教。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近年来学生之间流行的网络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年前,我也曾发起过类似的调查,当时学生之间流行的网络语言是‘大虾’‘鸭梨山大’等趣味性的谐音词,但是近两年,随着游戏主播、吃播、玩具主播的队伍日趋庞大,学生口中的网络语言越来越低俗。”

“TMD”成为口头禅,“鸡你太美”成为流行语,“电摇”成为标志动作……从“网梗”到“烂梗”,陈炜炜认为,网络“烂梗”在校园里的蔓延之风有越刮越大的趋势。

在采访中,很多教师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妙梗’充满创意与活力,而‘烂梗’低俗无聊,用恶心损人来引人注意。学生表现欲强,通过说‘烂梗’来吸引眼球、获取关注,甚至结成‘烂梗圈’,不会几句‘烂梗’的学生还会成为另类。”温岭市新河中学东校区教师江富军说。

不少家长也反映,孩子嘴里说的话已经从“听不懂”到“听不得”,甚至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常常模仿着说“烂梗”。网络“烂梗”低龄化情况越发严重。

那么,学生们知道自己挂在嘴边的一些梗属于“烂梗”吗?陈炜炜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知道并了解“giao”“你个老6”“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扎心了,老铁”等一系列网络语言,70%左右的学生会在平时经常性使用网络语言,同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出于跟风、好玩的心态使用,并不知道这些网络语言的具体含义。

宁海县胡陈乡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宁认为,虽然学生不一定知道自己说的梗的真实含义,但一定知道哪些梗是不好的。“判断理由很简单,一般来说,学生们不会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使用这些‘烂梗’,也几乎不会将其写进作文中,只有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会频繁使用。”王宁提到,会有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较为正能量或者中性的网络语言,比如表达“加油”意思的时候使用“奥利给”一词,如果有用得好的,自己也会加以表扬,“不过以大部分初中生目前的文学积累,很难将网络语言在作文中使用得恰到好处,反而是画蛇添足、不知所云”。

明知不好仍要说,把低俗当潮流,这种现象在杭州市丰潭中学心理教师周冰欣看来,背后的原因在于“朋友”二字。有学生曾经跟周冰欣说,自己也知道所说的梗有不好的含义,但这是他和朋友之间打招呼或者开玩笑的一种方式,彼此都不会因此感受到伤害。“青春期阶段,学生更在意的对象从父母转移到朋友,同伴成为他们比较重要的他人。当其中一个人认为某种梗好玩,他们很快就会口口相传,知道并能接住这些梗成为兴趣相同的一种证明,进一步认同朋友这一身份。”

因此,周冰欣建议,想要破除“烂梗”蔓延现象,可以从人际关系入手。“学生之所以说‘烂梗’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从别人身上收获良好的反馈,比如让大家觉得自己很有意思等。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够引导他们认识到这样的行为其实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那么学生就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教师肖芳也认为,学生说“烂梗”大多是为了博别人一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我们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优质表达’的空间,比如引导他们阅读更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向真正的‘幽默大师’讨教说话的技巧等,让他们学会如何机智幽默地表达,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肖芳说,当学生不断丰富、更新、优化自己的言语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地摒弃网络“烂梗”,完成言语表达的华丽转身。

“让我们心怀诗和远方,带领孩子走向诗和远方。就像久居芝兰之室,谁还会沉迷鲍鱼之肆呢?”东阳市巍山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徐桂芳说。

除了学校层面,陈炜炜呼吁,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网络监管工作,创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从源头上减少学生与网络“烂梗”的接触机会。“当然家长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形成判断力,正确辨识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作为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陈炜炜在处理孩子说网络“烂梗”的问题中获得的经验是,一定要“疏”,而不是“堵”,否则会治标不治本。

温岭市第五中学教师潘光辉同样表示,在家庭教育中,重点在于沟通交流,而不是强行制止。“首先,家长要做到在家中、在孩子面前不使用网络‘烂梗’,避免孩子去模仿。其次,平时可以与孩子多探讨网络文化,通过‘这个梗能在什么场合使用’‘能不能换一个词语表达这个梗的意思’等引导性提问,让孩子意识到‘烂梗’的不良影响。”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丰富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避免他们无下限地沉浸于网络世界中,可以多陪伴孩子阅读,多参与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温岭市箬横镇第二幼儿园教师朱璐怡说,“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平台各方齐心协力,才能让当代儿童青少年健康快乐地上网,保障他们的未来和幸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