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复旦大学“先修计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复旦大学推出“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允许全市高一学生利用周末在该校选修中文、历史、经济、哲学等相关课程,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同时可自由享受图书馆资源,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先修学堂于3月份开放报名,不设招生门槛,不收取任何费用。

让高中生多一种选择

□杨朝清

最近,复旦大学的“先修计划”迅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

在笔者看来,复旦“先修课”是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内容的一种举措,也是高校开放办学的产物。高校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给高中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同时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拔尖人才。

从“先修计划”的内容设计来看,不仅在于知识传授,还具有文化浸润与精神洗礼的功能。比如,可以参观复旦这所百年学府的实验室,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在校园里听讲座……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借此加深对学科和专业的理解,还能够提前体验高校生活,给自己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有了复旦大学“先修计划”,就为当地所有高一学子提供了额外的精神食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开阔视野;更多的高中生则多了提前走近大学生活的新体验。

早在2014年,复旦大学就开启了与上海部分中学联合探索建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从原先的复旦名师走入中学的形式拓展到如今的高中学子走进复旦校园,复旦大学“先修计划”进一步强化了复旦大学与高中学子的紧密互动。

说到底,原本神秘的高校敞开了大门、开放了课堂,让高中生们从此有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从此角度而言,复旦“先修计划”善莫大焉。

促进高中与大学教育更好衔接

□程振伟

复旦大学开出的“先修计划”,促进了高中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值得肯定。

不可否认的是,眼下中学与大学教育还存在脱节现象,最直观的表现是,一些高中生因为缺乏对学科的全面了解,选专业时一脸困惑、迷茫,最终盲目选择,造成培养资源和个人禀赋的错配;还有的上大学后难以适应,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因此,社会呼吁高中和大学教育之间多一些衔接。

事实上,不少地方近年来都在推动高校先修课程的开设,一些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做过一些尝试。眼下,复旦大学在这方面显然迈出了更大的步伐,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衔接中学与大学教育的作用。

此处的“衔接”,不光是知识能力的衔接,更多是学习兴趣、学科认知的衔接。一般来说,高中生对中文、哲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认知普遍不够全面,甚至受到社会上“基础学科专业不好就业”偏见的影响。而通过大学教师现身说法、及时引导,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学科的前沿动态、研究全貌、发展前景等,培养起兴趣,打好一定基础,并坚定将来从事相关基础学科学习研究的决心。

希望复旦“先修计划”能成为火把,一扫学生求学之路上的迷茫,使他们尽快建立对基础学科的科学认知。也希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门办学,为大学与高中教育更好地衔接搭建“桥梁”。

愿高校秉持开放课堂的初心

□李 平

面对复旦大学推出的“先修计划”,也夹杂着不少质疑的声音。

正所谓“名校无小事”,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知名学府,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触动全社会的敏感神经。老百姓产生一些困惑及不解,实属正常。

实际上大家最为担心的,不外乎两点:该计划会不会与招生挂钩?该计划会不会只针对少数高中及尖子生,且费用不菲?假如高校真以“先修课程”的开设作为幌子,行“掐尖”之实,那触及的是教育公平底线,的确是会人人喊打的。何况根据以往的经验,也不是没有过类似的社会乱象。

当我们仔细了解复旦大学的“先修计划”后,不难发现:该校此次开放大学课堂,有着十足的诚意,而且尤为注重“普惠性”和“公益性”。在学科数量上,除了文史哲,还有经济、生物、医学、药学等共十大学科门类,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大;在受众上,面向全市所有高一学生,不设招生门槛,不收取费用等。在时间上,课程至少持续一年,绝不是敷衍了事的“一锤子买卖”。

然而,毕竟高校“先修课”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成熟和完善。作为高校,还是需要秉持初心,不但敢于直面质疑,更应把“先修课”的探索之路走得更稳更好,真正肩负起知名高等学府应有的使命担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