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老有所养”,高校“大有可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晓卓

老龄化程度加快,老年群体的健康意识和消费理念逐步升级,推动着养老服务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客观上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却一直是个难题。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不足、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脱节、行业需求和社会认可存在较大差异,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都直接影响到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提高养老服务人才要素供给能力,已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在数字化变革的背景下,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在养老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正加速与养老服务领域融合。高校不能再以传统眼光看待养老,要察觉到其中的专业化演进与知识交叉融合趋势。高校可以在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的原则下,适当增设养老核心专业,积极打造专业群,构建起协同育人模式。职业院校可以尝试设立养老服务产教联盟或职业教育集团,引导养老领域的社会资本参与院校办学,主动对接养老领域的新兴职业,引入养老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等教育部职业等级证书,通过课证融合,练就学生的专业服务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在职人员培训和高职扩招、成人教育有效结合。

当前,我国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年人口已经达4000万。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日益强劲。我们不仅缺医养结合人才,更缺乏医养照护的技术标准。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应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对于养老服务行业,社会上一直存在着认知偏差,并由此带来了“招生难但就业不难”和“培养不难但职业认可难”这两对矛盾。高校在相关专业上的积极作为,可以提升行业的“知识(技术)含金量”与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继而推动行业面貌改观,让更多人乐于从事养老服务。

高校在养老服务行业中的引领作用,还包括社会文化塑造。这需要高校主动凝练慈孝文化、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家庭观,推动孝老爱老的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提高自主自理能力,营造良好的敬老氛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与人民世代福祉的战略举措,也为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行动宣言。要实现政府提出来的“老有所养”的社会承诺,高校“大有可为”。

(作者系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