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教师“一师难求”亟待破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男教师之所以“逃离”基础教育,还有怕被主流社会“落下”、教育抱负难以施展等诸多看不见的隐痛。

□胡欣红

最近,“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相关提案中指出,调研发现,教师队伍性别结构问题日益突出,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男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1.25%、43.22%和46.11%,较20年前累计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尤其在一些发达城市,男教师比例下降更多。

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男教师“一师难求”,女教师过度集中,成为不得不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除了“产假式缺编”对学校的人事安排带来的冲击困扰之外,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会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且集中在学生性格、性向、品格养成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现象,各地纷纷推出相关措施吸引男性加入教师队伍,但收效不佳。

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性别特质和当下的教师招考选拔模式等相对有利于女性之外,最关键的问题当然还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对此,不少人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形势下,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大幅提高,为何仍然难以吸引男性从业者?

在大力贯彻执行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的当下,教师待遇固然得到显著提升,但一些地方教师的整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除了收入因素外,男教师之所以“逃离”基础教育,还有怕被主流社会“落下”、教育抱负难以施展等诸多看不见的隐痛:教师由于受工作环境限制,绝大多数时间被封闭在校园内,定格在教室、办公室、宿舍这三点一线之中,容易与社会“脱节”;在全社会高度关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稍有不慎就会动辄得咎,可谓“压力山大”;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庭和社会评价教师,仍然看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教师只能“教书”不能“育人”、“只追求高分不求个性培养”,想做特色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步履艰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问题,吸引优秀男性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一方面,需要大力拓展男教师的准入口,比如可以鼓励其他行业优秀男性进入中小学任教,放开师范类与非师范类限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等。朱永新在《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的提案》中,就建议通过实施退伍军人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师范男生招生、培养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改善当下中小学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增加教师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等常规举措之外,教育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也要有意识地加大对教师行业形象的塑造,特别要突出对男教师正面形象的引导,突出男教师的社会贡献和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尽力拓展男教师在中小学的事业发展空间,给有教育情怀的男教师搭建施展抱负理想的舞台,让其安心教育教学,乐当“孩子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