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德技双修的慈溪“工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邵焕荣

冲洗大小便槽、拖地、擦洗窗台和墙面,最后进行杀菌消毒,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每到大课间,慈溪技师学院2020级新能源汽车班学生唐小沙就会来到班级“承包”的厕所进行卫生保洁。“这是学校德育生活化的一部分。”班主任苗钊宽直言,这项简单的劳动,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的劳动精神。

在全市职校推广“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是慈溪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此举在全国属于首创。近年来,慈溪坚持以“经济大市、职教强市”为行动纲领,主动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紧抓德技双修、校企融合,提升发展内涵,优化社会服务,培养了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慈溪市教育局副局长何军介绍,目前,慈溪共有中职学校5所,其中4所为国家级重点职校,1所为省一级重点职校。然而,在此之前,该市最多的时候竟有各类职业学校20多所,这些“小”职校办学能力弱,专业重合度高,师资、资金、设备等资源严重匮乏。

“没有高质量的职业学校,就培养不出德技双修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年,慈溪市教育局积极整合资源,通过“双调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以“扩、缩、并、转、停”等形式开展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调整,基本形成了全市职业学校专业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局面。慈溪职业高级中学以机电和智能制造见长,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专攻服务类专业,慈溪市锦堂高级职业中学则做强汽修、轻纺……“学校数量少了,资源集中了,5所中职学校都能在此基础上做特、做精。”何军说。

德育为先,夯实立身之本

慈溪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田自美一直记得一位企业老总对她说的一句话:“在我们企业,光有技术已经不‘吃香’了,我们更需要综合职业素质强的学生。”对此,她深以为然,职教生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成为有素养、有道德的人。

寝室里,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给父母打电话,不先挂掉电话……在慈溪技师学院,这样的文明细节随处可见,德育外化为学生点滴生活,成为每天都在践行的自觉习惯。“德育不是喊出来的,好习惯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培育出来的。”院长邵佳洪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该校就在全国首创了“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从生活细节着手,为师生制定“孝德教育的101个细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30个细节”,将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德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慈溪职高的“一平米·好习惯”、行知职校的“绿色德育”、锦堂职高的“锦堂精神”、周巷职高的“阳光德育”和“雁文化”……近年来,各职校不断优化校园文化,通过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校园文化,形成“一校一品”,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涌现了小孝星知恩图报反哺奶奶的曲朝阳、抢救老人的周华军等一批优秀学生道德楷模。

强技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职业技能始终是职校生的“最大本钱”,而这必须是“炼”出来的。从2007年起,慈溪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各类专业实训室278个,实现各校各专业门类的全覆盖。同时,各职校还立足课堂,以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加大实践操作课程的内容占比。

为提高育人水平,慈溪还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提升方案,持续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实现校企“双元”育人。截至目前,已建成11个宁波市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基地,各职校与149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有11个专业的2155名在校学生参与了现代学徒制培养。

“课程、场地有保障,校企合力共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田自美告诉记者,2008年至今,在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慈溪各中职学校不但累计获得了80金、86银、37铜的优异成绩,而且还实现了校校有金牌的目标,稳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采访中,何军还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现象:入职前几年,中职生由于技术过硬很受用人单位欢迎,但几年后,他们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与同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缺乏后劲。“我们必须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为此,慈溪积极引导中职与高职院校衔接,着力打造“本科+专科+技师学院+中职”于一体的产教研中高职融合发展大平台,有效打通了中职生上升通道,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逐步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这些年,慈溪市不仅连续8年获评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发展挂钩考核优秀单位”称号,还先后获得首批“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并荣登202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百佳县”榜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