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学生坠亡事件:学生心理健康亟需全社会共同呵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 平

这几天,四川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5月13日,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真相得以还原,事实得以澄清,由此产生的舆论风波也逐渐消弭。但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是什么让如花少年在本该灿烂绽放的年龄一步步走上那条冰冷的坠亡之路?

还原小林(化名)坠亡前活动轨迹的那段监控记录,看得人异常揪心。林妈妈至今仍然无法面对儿子已经离世的事实。是啊,那么阳光帅气的儿子,学习成绩优异,两个小时前见面时还有说有笑,怎么会如此决绝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林生前对妈妈说,这次考试考得不好,还让妈妈放心,“这又不是高考高考会考好的”。成绩好、阳光、懂事,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无数个小林身上都有这样的标签,都是父母、老师眼里让人放心的孩子。但正是因为过于放心,父母、老师看不到他们的内心已经千疮百孔。

电影《阳光普照》里,在外人眼中,阿豪是个学习成绩好、相貌好的男生,是因为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而选择复读的好学生。

阿豪说:“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在这独白中,他的抑郁倾向已很明显,但可惜的是,没有人发现。以至于他跳下去的那一刻,都是无声无息的。

其实阿豪内心的孤独早在影片一开始就暗示了。在补习班醒来的几秒钟里,他看周围是无人的,而实际上周围满满当当全是同学。小林走到这一步,也不是没有苗头。警方通过调取小林生前使用过的手机数据发现,去年6月,他和好友在QQ聊天中写道“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今年5月,他用QQ号转发给朋友的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的言论,表现出自我否定、多虑的情况。

《人类学家项飚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一文提出,在比较成熟的社会里,人们会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但由于目前国人的目标和评价体系高度单一,竞争方式也高度单一,进入其中的人只能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继续向前。

这种竞争难以退出。在不允许“普通”“失败”的大环境里,孩子们努力活成大人和社会想要的样子,不敢面对哪怕一次成绩的下滑、一次否定的评价,久而久之心灵难以负重,为寻求解脱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今年3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发布,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年际演变》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这份报告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小林不是个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引起高度重视。教育部在此前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绝不仅仅是学校几位专职教师的责任。与此同时,也绝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间形成联动机制,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成都学生坠楼的悲剧,以“新闻”开始,但不能以“新闻”结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